一生缘,三世情

作者: 慧菁

2024年10月21日,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在美国逝世。她留于世间的近作《三生三世》记载其毕生飘零的生活历程,也叙说着她与丈夫保罗·安格尔的浓情蜜意。

爱你是良剂

1963年春天,聂华苓的母亲去世,她所供职的《自由中国》杂志社因刊载时政类文章被查封。家庭与事业困境重重,聂华苓只能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创作课的同时照顾两个孩子。

某次欢迎酒会,朋友建议聂华苓前去见见来自大洋彼岸的诗人安格尔。耐不住劝说,聂华苓在酒会散场前半小时赶过去。正与客人谈笑风生的安格尔凑到她身前说:“你为什么不理我?”聂华苓用流畅的英文回应:“你是主人。你不主动找我说话,我怎么理你?”进一步了解到她是小说集《翡翠猫》的作者时,安格尔不由刮目相看。晚宴上,安格尔与聂华苓的座位挨在一起。为吸引聂华苓注意,他故意在“鸽蛋烩鲍鱼”这道菜上桌后做滑稽举动:戴上眼镜,用筷子夹鸽子蛋绕桌一圈展示,然后张大嘴巴吞进去。聂华苓被逗得拍掌大笑,生活的苦难似乎消退大半。

第二天中午,安格尔单独约聂华苓一起进餐。他向她介绍自己主持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创作坊”,表达想吸纳她加入的愿望。离开台湾的前一天晚宴后,安格尔坚持送聂华苓回家。车子几次到了家门口,他又兜兜转转要求多看一会儿风景。终于下车后,安格尔对着满天繁星许愿,而后注视着聂华苓一字一顿地说:“我的愿望是再见你。”

刚登上返程飞机,安格尔立刻用手提打字机给聂华苓写信。以后连续三周,他的信每天一封,字里行间写满爱恋。聂华苓由此重燃对幸福的渴望,她在1964年秋天赴美,在安格尔推荐下任教于爱荷华大学。第二年,聂华苓把两个女儿接到美国一起生活。随后几年,安格尔与聂华苓各自结束不幸的婚姻。安格尔远行访问时,贴身钱包里聂华苓的照片是抵御孤独的良剂。聂华苓每天给他写信,第一封信甚至先于安格尔到达他即将入住的旅馆。安格尔担心与聂华苓17岁的年龄差是个障碍,聂华苓坚定地表示:“年龄根本不是问题。”1971年,这份迟来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

彼此默契,不乏快乐

爱荷华河旁边小山上的一幢木结构楼成为安格尔与聂华苓的婚房。他们合计着在楼四角挂上风铃,又在门口铜牌上写下“安寓”的隶书。生性浪漫的安格尔常常像个大男孩,聂华苓便在屋里留一面墙,用以悬挂丈夫从各地搜集来的印第安面具、非洲神像以及东南亚的皮影戏人形。“安寓”后山的小树林常有野生的鹿和浣熊出没,安格尔和聂华苓为它们准备面包片饱腹,这里成了他们的“鹿园”。

不上班时,聂华苓在楼下工作间里忙碌,安格尔在楼上书房打字创作。安格尔时不时停下手边活计喊“华苓”,或者直接下楼用手扶住妻子的肩膀说:“我只想知道你在这里。”聂华苓会心一笑。他们一同开车上下班,回家路上一起买菜,到家后一起做饭。假如天气晴好,安格尔便带聂华苓在爱荷华河上划船。玩到尽兴处,安格尔喝杜松子酒,聂华苓喝雪利酒,随身带来的开心果充作下酒肴。每当安格尔吟哦一首刚想到的诗,聂华苓总是连连赞叹:“好极了!写!写!”即使偶有拌嘴,“默契”从未消失,聂华苓曾对丈夫说:“在别人面前,我的嘴不快,只有在你面前,我的嘴特快。”安格尔回答:“我给了你智慧!”聂华苓则回击说:“我的智慧全浪费在你身上了。”说完,两个人于是笑声迭起。

安格尔早在1943年主持“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时就着手招揽优秀作家,他曾不无得意地向聂华苓表示,“猎狗闻得出肉骨头,我闻得出才华。”受丈夫影响,聂华苓在1967年提出在原有工作坊之外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的设想。她告诉丈夫需要邀请世界各国作家聚集在此进行写作交流。安格尔直呼妻子“了不起”,夫妻俩旋即为此筹措经费。“国际写作计划”开始,他们分批次邀请各国作家来家中参加晚宴。几年后,“国际写作计划”晋升为具有崇高国际声誉的文化机构,安格尔与聂华苓更曾入选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名单。

“国际写作计划”项目里,聂华苓邀请中国各地作家和在美华人作家的次数最多,安格尔认为妻子对“娘家人”偏心是应该的——他深知聂华苓对祖国的眷恋。1978年,安格尔随聂华苓回中国大陆探亲,他在搭乘飞机、火车、汽车的途中记录所见所感,完成诗集《中国印象》。他在其中一首《致聂华苓》中倾情写道:“在那迷朦和苦恼的时刻,你把我的美丽妻子给了我。”安格尔对聂华苓的两个女儿视如己出,女儿们遇到问题甚至跳过妈妈直接向“安格尔爸爸”求助。后来有了外孙女,安格尔编儿歌哄孩子,“隔辈爱”不减分毫。

相爱无空白

1991年3月,安格尔和聂华苓计划去欧洲领取波兰政府授予的国际文化贡献奖。在芝加哥机场转机时,因担心聂华苓乘机无聊,安格尔主动去买《新闻周刊》。然而这一次,聂华苓没有等回亲爱的丈夫。安格尔因心脏病突发离开后,聂华苓乘坐当天的末班机返回爱荷华。那时的爱荷华下着雨,夫妻俩提前刻在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的名字晶莹如炬。

聂华苓想到,安格尔在多年以前一次手术时留下嘱托:“华苓,你要知道我多爱你。假若我出了什么事,你应该过很好的生活……”安格尔去世后,聂华苓没有再翻他书房里的日历本,客厅里一个狭长区域的书刊和信件保留他在家时的样子……只有他为她种的茑萝,在她的照拂下长势渐浓。十几年后,聂华苓开始整理丈夫的回忆录和他遗留的作品,与此同时书写传记《三生三世》。

聂华苓的故事只讲到1991年,那时她便说:“没有了保罗的日子,回想起来,只是一片空白,不写也罢。”而今她与保罗再聚,故事于轮回里伊始。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