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不凉志,家风育子孙

作者: 彭旭

梁启超家族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背后的家风功不可没,其中“饮冰精神”尤其值得学习。

梁启超教子有方,9个子女都出类拔萃。不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被传为美谈,就连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也在他指点下成为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这正是梁氏家风的体现。

梁氏家风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最能概括其家学、家教、家风的,当以“饮冰精神”为代表。梁启超号“饮冰子”,书斋名“饮冰室”,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座右铭。

“饮冰”典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现在我早晨接受使命,晚上就要喝冰水,是我心中太过炽热吧!这种激情与执着,既是梁启超的人生写照,也是其家风的集中反映。

清末民初,梁启超饱尝仕途挫折后潜心学术,但并未灰心沮丧,而是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生活热情。他曾对子女说:“我自己常常感觉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我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即使到了晚年身患重病的时刻,梁启超仍乐观地对孩子们总结出了“得做且做主义”:“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所以一样的活泼、愉快。”

在教育子女时,梁启超强调人“生于希望、生于热诚、生于智慧、生于胆力”,鼓励孩子大胆冒险。“希望愈大,则其进取冒险之心愈雄。”“进取冒险者,希望之代价也。”“人生之能力,无一定界限,无一定程度,而惟以其热诚之界限程度为比例差。”“故进取冒险之精神,又常以其见地之浅深高下为比例差。”这些与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如出一辙,说明梁启超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家庭里身体力行的。

梁启超深知,兴趣是热情的来源,因此尊重孩子的选择。1925年,女儿梁思庄考入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梁启超写信建议她学习生物学。女儿却回信说,自己对生物学“提不起一点儿兴趣”,打算学文学,“希望父亲能尊重自己的意见”。

梁启超惊讶一贯乖巧的女儿违背自己的建议,不过很快释然,语重心长地回信道:“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爹爹也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尊重你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梁思庄非常开心,转而学文,并终有所成。

今天,人们在参观梁启超的故居“饮冰室”时,是否被这种激情所触动?在家庭教育中,这种“饮冰精神”又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