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举办千人饺子宴,这个家庭用爱编织乡村“孝”网

作者: 王小槑 龙方媛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切实能做到的人,付宏伟绝对算一个。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方营镇孙家寨村的广场上总是格外热闹。如期而至的“千人孝道饺子宴”,让人间烟火气充盈于整座村子。舞台上,“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标语下,精彩的戏曲节目轮番上演;舞台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节目、唠家常,村干部、志愿者、义工们热火朝天地择菜、和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从早上一直忙活到中午,只为让老人们在中午12点能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饺子。到今年,孙家寨村的饺子宴已经连办15年,活动的发起人正是村党支部书记付宏伟。

回家,一个孝子的破釜沉舟

付宏伟是土生土长的孙家寨人,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从事医药销售,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到了2010年,而立之年的他事业有成、年薪百万,家庭幸福、儿女双全。人生的考验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父亲突患重病,打乱了一大家子的生活节奏。

付宏伟第一时间赶回了老家,而父亲已经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坐在医院的走廊里,付宏伟焦虑不安,忍不住想到最坏的可能:“如果抢救不回来……父亲才60岁啊。”不断祈祷父亲苏醒的时候,付宏伟产生了一个念头—回家。“爹,你快好起来吧,我哪儿也不去了,天天在家陪着你!”

父亲转危为安后,付宏伟立刻陪着父母回到了村子。然而,他留下的决定遭到了母亲的反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能走出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付宏伟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全家乃至全村的骄傲,如今却要为父亲放弃事业,甚至顾不上城里的小家。对此,母亲一时无法接受。

说服母亲,付宏伟自有妙招。这次返家让他得以深层次地审视家乡。原来,村落已不复记忆中的热闹喧嚣,成了沉寂、冷清的空巢世界。付宏伟告诉母亲:“我不光是照顾我爹,也要照顾全村的老人。”深谙儿子的个性,也明白他做的是善事,母亲最终选择了支持。

守着父母的同时,付宏伟一并承包了村里7位空巢老人的一日三餐。这饭送着送着,付宏伟渐渐品出了别的滋味。他回忆说:“老人根本顾不上吃饭,就想拉着我多待一会儿。他们想和我说说话,随便说什么都行。我知道,他们是太孤独了,特别渴望陪伴。”

虽然付宏伟很想让老人感受到晚辈的关心,但他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家家陪聊确实做不到。付宏伟想到了一个主意:“不如每逢初一、十五把老人聚在一起,像过去在生产队时那样,吃饭、聊天,热闹热闹。”父母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张罗着包饺子。就这样,2010年腊月十五,第一场饺子宴顺利开席了。

“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咱们偷着吃、抢着吃,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到村委会大队部一起吃饭,感谢党和国家啊。”老人们回忆过去、畅谈现在、展望未来。看着老人们心满意足的样子,付宏伟开心极了。“咱是党员,听了老人们的话很骄傲,感觉我好像无意中做了一件有点儿了不起的事,心里挺美。”付宏伟说,自己就像一片挡在老人们眼前的树叶。如果这片树叶是美的、好的,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守家,一个家族的孝道传承

从承担空巢老人一日三餐,到给老人送生活用品,再到设立“空巢老人服务站”……在孙家寨村逐渐变成“没有围墙的敬老院”的过程中,人们评价付宏伟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光、散发光的呢?付宏伟说,爷爷是影响他最深的人。

至今,付宏伟仍清晰地记得,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爷爷准会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只要咱家有一口饭吃,就不能撵人家走。”爷爷的话深深印在了付宏伟的脑海中。待到付宏伟再长大一些,爷爷传给他一个烛台,说道:“你长大以后要学习蜡烛去照亮别人,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光照亮自己。”这个烛台后来陪着付宏伟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

如何照亮呢?在祖训“从孝百业成、家和万事兴”的影响下,在父母一言一行的熏陶下,付宏伟的长辈们都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不管做什么好吃的,付宏伟的父母总是惦记着爷爷奶奶,不是把他们接到家里一起吃,就是仔仔细细装好让他送过去。“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饺子,妈妈装了满满一碗让我送给爷爷奶奶。我着急,跑着跑着摔了一跤。”饺子撒了一地,但心里时时装着老人的孝道在付宏伟心中埋下了种子。

不只是父母,付宏伟的叔伯们也是孝道的坚定践行者。从爷爷奶奶种不了地起,每年收完粮食,付宏伟的父亲及其几个兄弟都会装一袋送给老两口。袋子的大小并无规定,他们早已形成共识:孝顺不必攀比,各自尽力即可。不过,付宏伟的母亲总会找出家里最大的袋子,挑最好的粮食装上满满一袋。“把稍差一点儿的给别人,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这亦是融在付宏伟骨子里的教育。

在尽孝一事上,谁应该多承担些责任一直没有成为付家的议题。父母那辈如此,到了付宏伟和妹妹这一代也是一样。妹妹成家后,住在离父母家不远的地方,而付宏伟则住在另一个城市。很多人会觉得,离得近的可以多照顾父母,不必非要离得远的那个回来尽孝。但付宏伟坚持认为,没道理让妹妹代替自己尽孝。他说:“孝顺父母理应各尽其责。”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付宏伟之所以能够放弃事业回村,离不开妻子焦瑞爽的全力支持。焦瑞爽是名医生,工作非常忙。付宏伟回老家时,女儿7岁,读小学;儿子3岁,刚上幼儿园。夫妻俩两地分居后,焦瑞爽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个中辛苦无需赘言。但因为相信付宏伟的为人,认同他所坚守的孝道,她始终咬牙坚持着。

焦瑞爽从未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过丈夫一句。当孩子们问“爸爸为什么总是不在家”时,她会耐心地解释和引导:“爸爸回老家照顾爷爷奶奶和村里的老人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都说身教胜于言传,虽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付宏伟对父母的孝顺、对老人的孝敬,一双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小时候放假在家,他们会想方设法让辛苦一天的妈妈下班吃上一口热乎饭;读大学时,几乎每周,他们都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出去玩儿的时候,他们总想着给长辈们带纪念品;碰上特色的礼品、食物,他们会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孝”字仿佛注入了付家的根脉,从树干到枝叶,始终被影响着、滋养着。

传家,一种信念的久久为功

凭着“百善孝为先”的信念,这些年,付宏伟不光花费了时间、精力,也投入了不少成本。有人不理解,有人质疑,但付宏伟从未动摇过,因为身后一直站着相信他、支持他的家人。

付宏伟的父亲今年75岁,依然和老伴儿一起为饺子宴忙前忙后。知道哪家老人有事来不了,他便骑着电动三轮车一家家去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总是拿出来和老人们一起分享;母亲则把家中棉花地的全部产出都用来支援儿子……妻子焦瑞爽会趁放假带着孩子们回老家,一起尽孝,一起做志愿者,为付宏伟发起的各种孝老敬亲活动出一份力。

每次被问花了多少钱、有没有经济压力时,付宏伟总是乐呵呵地回答:“吃饭没啥成本,平时干活儿也有义工、志愿者帮忙。”这世上,总有些事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在付宏伟心中,弘扬孝道便是其中之一。

在付宏伟、家人以及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的影响和带动下,孝心孝道在孙家寨村蔚然成风。在外工作的儿女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逐渐增多;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会轮流回来陪老人参加饺子宴;有条件的子女干脆把老人接到城里同住……“我们从未想过替代老人的儿女,目的一直是唤醒他们的孝心。”慈母孝子评选活动、道德“红黑榜”……珠玉在前,孙家寨村全体村民一同崇德向善。

为了让村里的孝道建设有经济保障,从担任村干部那一天起,付宏伟全力打造“孝道村”文化品牌,成立“孝道村”农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建成数字农业产业园,推出孝道小米等系列产品。孙家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定期举办的孝道文化节、孝道大讲堂、暑期美德好少年夏令营等文化品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现在,不只初一和十五,村里的访客每天都络绎不绝。

这不,今年3月中旬,孙家寨村刚刚接待了一所职业学校的参观团队。恰逢农历二月十五,青年志愿者参与了当天饺子宴的全部工作,包饺子、陪老人聊天、清洗碗筷。宴席结束后,他们观看视频,了解付宏伟和孙家寨村的故事;参观现代化蔬菜大棚,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度过了相当充实的一天。

如今,饺子宴造福的区域早已不限于孙家寨村。即便是在冬天,十里八乡的老人也会顶着一头白雪,赶上几十里路,到孙家寨村现场感受“一村人、一家人、一口锅”的和谐氛围。全国各地效仿饺子宴开展孝老爱亲活动的社区多达上千个,形式不再拘泥于饺子宴,而是结合当地的习俗、老人的习惯,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孝道文化接力。

因此,每当讲到付宏伟的事迹和故事时,总有人帮他以累加的形式计算时间、场次、人数,可付宏伟却觉得饺子宴是旷日持久的减法。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现。时有儿女、孙辈前来讨要一碗饺子,供奉在老人坟前,以了却其未竟的心愿。付宏伟说:“做了这么多场,多少人已经不在了。我们能给的、能做的便是为老人多留下一些人世间的美好。”

饺子宴按时举办,孙家寨村的孝老爱亲故事久久传唱。付宏伟也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努力传播孝道文化,带领乡亲们探索更多孝老爱亲的方法和模式,让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感谢河北省邢台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