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两头“婚”变成两头“昏”
作者: 肖雪萍结婚后,经营自己的小家与孝顺父母该如何平衡?
杨彩霞和丈夫潘君相识5个月后登记结婚。由于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婚后都希望与自己的父母同住,只有在周末和节假日才回到婚房团聚。小两口与双方父母约定,未来生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儿子小壮出生后,双方老人都希望孩子能冠上自家姓氏。由于杨彩霞与父母同住,孩子也由他们照顾,最终孩子随了母姓。一年后,杨彩霞的母亲突发中风,无法继续照顾孩子,她只好带着儿子到婆家住。
婆婆对小壮并不亲近,称他为“外姓孩子”。后来,杨彩霞生下女儿,随父姓取名潘霜霜。婆婆对霜霜格外宠爱,经常带她出去玩儿,而小壮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潘君觉得母亲的做法不妥,但从未出面制止,只是劝妻子忍耐。无奈之下,杨彩霞带着儿子回到娘家,不料父亲不欢迎,指责她增加他们的负担。杨彩霞感到自己嫁错了人,甚至后悔生了孩子。
在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受阻,且无法消化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时,复杂的关系动力便会衍生出来。比如,为了孙辈的冠姓权,姻亲、婆媳、父女和夫妻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掩盖了婚姻中的真正问题—潘君和杨彩霞虽然结婚生子,但心理上仍处于“孩子”的状态。他们既缺乏经营婚姻关系的能力和意识,也无法应对父母的权威。
在婚姻关系中彼此想要发展出信任、安全感和理解,就需要减少外界的干扰,给双方留出足够的生活和心理空间。当出现类似问题时,夫妻应想办法独处,通过散步、聊天、分享心事、分担家务等方式,更新对彼此的认知,培养心灵的默契。
两个人能结为夫妻并生儿育女,内在必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夫妻双方应主动为关系添加“黏合剂”,让婚姻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固,从而有力量应对外部的挑战。为关系添加“黏合剂”的方式之一,是了解对方的恐惧。例如,杨彩霞可以问潘君:“每当我和你妈妈吵架时,你就躲起来,你在害怕什么?”或者潘君问杨彩霞:“你在害怕我妈妈的什么呢?”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恐惧时,恐惧感反而会逐渐消融,内心也会变得勇敢。
当夫妻之间的感情纽带足够牢固,能够成为彼此的支撑时,他们才会有信心构建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也会有足够的心理能量认识到:孝顺父母不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无法兼顾父母的感受,关键在于“视情况而定”。如果父母性格成熟,那就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婚后也可以考虑同住;如果父母思想偏激、言语伤人,则尽量与他们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通过电话、礼物、陪伴等方式表达爱与孝顺;如果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子女应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感谢,肯定他们的付出。
孝顺父母与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生活,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尊重父母,也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