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笨大人”

作者: 朱丹丹

一天晚上,我在厨房忙碌,儿子突然蹦过来,眨着大眼睛问:“妈妈,你知道怎么让肥皂喝水吗?”我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道:“肥皂怎么可能喝水呀,它又没有嘴。”没想到儿子自信满满地说:“可以的!”说着,他拉着我跑到卫生间,打开水龙头,把肥皂放在水流下,用力搓起来。“妈妈,你看,这样肥皂不就喝水了吗?它还有泡泡呢!”儿子兴奋地边说边用小手不停地搓肥皂。

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忍不住笑起来,同时也被他的机灵劲儿打动。原来,他所说的“肥皂喝水”是这么回事!惊喜之余,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

类似的情景还发生在去年暑假。那次,我和先生带儿子去海边玩,那里有一处海滨浴场,供游客戏水。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西沉,金色的光洒满海面,整个世界仿佛沐浴在一片温暖的霞光中。这时,儿子忽然提出一个问题:“爸爸妈妈,太阳也会玩水吗?”

先生听完,认真地回答:“不会。太阳是个火热的球体,它碰不到水。”儿子听得一头雾水,显然没弄明白“火热的球体”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转头看向我,期待着一个他能理解的答案。我稍作思考,说:“太阳离水好远好远,而且它特别热,还没碰到水,水就已经被蒸干了。”儿子皱着眉头,指着远处的海面急切地反驳道:“可是你们看,太阳马上就要掉进海里了!它掉进海里后不就可以玩水了吗?”

他的解释天真又可爱,我和先生相视一笑,无言以对。我们被儿子这奇思妙想彻底折服了。

细想起来,我们常常下意识地用“理所当然”的规则去否定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不同。他们的世界是纯真的、开放的,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而我们习惯用经验和固化的思维看待一切。

这让我想起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徐小虎的一个故事。她曾经让一群画家鉴别北宋时期流传极广的五幅画。五幅画中,只有一幅是真迹。徐小虎并未事先告知画家,而是让他们自己判断。结果,几乎所有的画家都认为那幅收藏印最多、流传最广、最有知名度的画是真迹。可事实出人意料:唯一找到真迹的,是一位毫无绘画经验的随行摄影师。当徐小虎问他原因时,那位摄影师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别的,但我觉得这幅画和其他的不一样,它能吸引我。”这就是没有受规训的人的简单想法。规训的大人和纯真的孩子之间的区别,也是一样的。大人总是被规则和旁人的意见束缚,而孩子则更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直觉。

通过这些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需要时常像孩子一样,用纯净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成年人总是习惯用已经固化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认为某些事无法做到或根本不可能,于是就不再尝试。而孩子的眼中却没有“绝对不可能”,在他们的世界里,万物有灵,充满未知和可能。他们用童心感知世界的美好,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所以,我们应该少做“笨大人”,而是怀揣一颗童心,与孩子一起探索这世界的奇妙与美好。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