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千户苗寨:用美丽回答一切
作者: 杨少辉夜幕降临,我跟随如潮的人流,在小北门下观光车,步行进入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此刻,西江千户苗寨2万多盏电灯在房前屋后的步道边、在每家每户的窗口里、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上渐次亮起来,整个苗寨变得灯火辉煌,灿如繁星,恍若天上人间。许多游客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观赏西江苗寨一场以万盏灯火为主角的视觉盛宴。西江千户苗寨现有1333户,因而被称为“西江千户苗寨”。
站在穿寨而过的白水河边,抬头仰望,两岸的吊脚楼一栋接着一栋,一层挨着一层,层层叠叠,依山顺势,直上云端。那规模宏大的吊脚楼群,俨然露天的“苗族建筑博物馆”。
西江千户苗寨的房屋,全部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木楼。每栋吊脚木楼,均用产自雷公山区的杉木作材料,不用一钉一铆,为穿斗式木结构且歇山顶的干栏式建筑。这些吊脚木楼,大都在石头堆砌的台地上修建。一般有平地吊脚楼、斜坡吊脚楼两种,为三间三层五柱。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前有长凳或靠背长椅。农闲时,苗家姑娘坐在长椅上飞针走线,因而人们也称其为“美人靠”。
西江苗寨的民众知道,每年数百万游客就是奔着西江苗寨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而来。吊脚木楼就是西江的根、西江的魂、西江的文化。西江苗家人经常说:“在西江苗寨,任何人都不能乱建房,即使拆自家的老房子重建也不行,因为一拆就是拆文化……”穿行在西江苗寨,只见1757栋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楼台亭阁,毗邻相连,给人以自然和谐的美感。
从古街步入嘎歌古巷,被磨得锃亮的青石板,诠释着曾经的古老与当下的辉煌。橘黄色的灯光从屋檐倾泻而下,透过头顶上五颜六色的雨伞,使古巷变得温馨而迷离,让人仿佛走进戴望舒那温婉而忧伤的《雨巷》里。
傍晚的嘎歌古巷,没有白天的喧嚣。住在古巷里的苗家人,家家敞开大门,两三个老人坐在门前摆龙门阵,挑花绣朵。老人见我路过她家门,热情地朝我打招呼:“哪里来的客人,进屋来坐一坐吧!”虽然这些年西江苗寨游人如织,但原住居民依然保持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保持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夜不闭户、吹笙跳舞的生活模样。
在古巷的池塘边,我遇到五六个身着苗装的小伙、姑娘,他们在吊脚楼前用苗语对唱情歌,清扬的歌声在木楼间萦绕,让人沉浸在浓浓的苗族文化氛围里。在民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今天,西江苗寨的年轻人,始终坚守苗族文化家园,这让我非常感动。
一对浙江夫妇正在租苗族服装照相。我问他们为何要租苗族服装拍照,女方高兴地说:“早在电视上看过西江苗族服饰,特别是苗族盛装,太漂亮了。今天到西江旅游,终于穿上了心心念念的苗族服装!”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挥笔题下“用美丽回答一切”七个字来评价西江苗寨。的确,西江的美,美在自然和谐、美在多彩的苗族文化、美在万家灯火编织的夜色里。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