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普小课堂

作者: 吴莹莹

麻醉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医疗技术,很多人对麻醉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接下来就让本篇文章为大家揭开麻醉神秘的面纱。

麻醉也被称为无痛诊疗技术,指的是使用药物,可逆性地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让人们短暂性地失去知觉,从而达到无痛的目的。麻醉在各种侵入性检查、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麻醉的分类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指的是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等方式注入体内,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之后,患者便会消失神志、丧失全身痛觉、反射抑制、遗忘、骨骼肌松弛。全身麻醉一般在开腹手术、心脏手术等大型手术中应用较多,患者在麻醉之后便会进入深度睡眠,并不会感到手术的疼痛。

临床上将全身麻醉分为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等。其中,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常用药物为丙泊酚。药效作用时间短、起效快,多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药物或者小手术中。吸入麻醉是将具有挥发性的麻醉药让患者经呼吸道吸入,从而产生麻醉效果,常用药物为七氟烷。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指的是麻醉之后患者的神志仍然保持清醒的状态,药物只在身体局部产生作用,使该部位暂时失去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局部麻醉主要分为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局部浸润麻醉主要沿着患者手术的切口线分层给药,从而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常用于小型皮肤肿物切除手术。表面麻醉多见于耳鼻喉科、眼科手术,主要是将具有较强穿透性的局麻药作用在黏膜表面,麻醉黏膜下神经末梢。神经阻滞麻醉主要将药物注射在神经干旁,从而暂时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如上肢手术中便常用到这种方法。

麻醉前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  在全麻手术前的8~10小时需要严格禁食,手术前的4小时严格禁水。在麻醉之后,人体的咽喉保护性反射功能便会消失,若胃内存在食物或者液体,很容易发生反流,导致误吸等情况发生,诱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之前需要配合医生评估血糖指标,明确是否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等能量,以防低血糖反应。此外,在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详细告知自己的慢性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这样更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医生的准备  在手术开始之前,麻醉医生往往会结合不同患者的手术类型、病史、身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让麻醉药物在安全的使用剂量范围内。此外,为了保证麻醉的精准性,在手术前还会再次与患者核对基本信息。

关于麻醉的误解

麻醉会影响智力和记忆力  临床上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儿童神经发育与多次麻醉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充分证实麻醉会对智力发育产生影响。而老年人,尤其是存在慢性疾病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在麻醉后的短期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谵妄等情况。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但是在术后的几天到几周内都可以自行恢复。

多次麻醉对身体有害  如无痛胃肠镜等检查的麻醉,即使多次进行麻醉,也不会对身体产生长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这些检查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较小,很快会被身体代谢出去,并不会长时间在体内积累,因此并不会危害身体。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