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共岁长

作者: 彭莱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我站在新华书店的杂志架前,被一本封面素雅的杂志吸引。封面上《知音》两个大字仿佛在向我招手,我小心翼翼地取下它,翻开第一页。

这一翻,就是四十年。

第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知音》故事,是一个关于山区教师的一生。那位老师在偏远的山村教书,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却始终坚守在讲台上。我捧着杂志,在宿舍的床上看得泪流满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奉献。

从那时起,每个月我都会去书店买最新一期的《知音》。有时候去晚了,杂志卖完了,我就骑着自行车跑遍小城里的大小书店。有一次,我冒着大雨骑车去城南的书店,浑身湿透,却因为买到最后一本《知音》欣喜若狂。

二十七岁那年,我结婚了。看到《知音》里光怪陆离的围城故事,我鼓起勇气给《知音》投稿,诉说我在婚姻里的感悟。那是我第一次写文章,我趴在宿舍的书桌上,一笔一画地写,生怕写错一个字。稿纸被我反复修改,直到纸边都起了毛。我把稿子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的那一刻,心跳得厉害。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每天我都会去收发室看,生怕错过编辑部的来信。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回信。编辑的字迹工整清秀,她说我的文章感情真挚,但需要更多的生活积累。我没有失望,反而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

后来,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我去了我们小城里的电视台工作,也有了孩子。生活越来越忙碌,但每个月读《知音》的习惯从未改变。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翻开《知音》,在台灯下品读。那些真实的故事,那些动人的情感,总能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力量。

女儿上初中那年,我在《知音》上读到一篇关于亲子关系不好引发悲剧的文章,也由此深受启发。那时,我和女儿的关系有些紧张,总觉得她不听话,看到她就想说教,可那篇文章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开始试着理解女儿的叛逆,用更温和的方式与她沟通。渐渐地,我们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

四十年过去,我从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变成退休的花甲老人。而《知音》的纸张也从粗糙变得光滑,排版从简单变得精美,但那份温暖人心的力量始终未变。我看着它出生,看着它成长,也看着它式微。

网络代替了很多东西,也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对我来说,我依旧常年订《知音》杂志,每个月收到后,我就戴着老花镜,坐在阳台的摇椅上读《知音》。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那些文字仿佛在发光。

前几天整理书柜,我翻出了这些年收藏的《知音》。有些杂志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我轻轻抚过书脊,就像在抚摸一段珍贵的记忆。这些年来,《知音》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我生命中的知己,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窗外的春雨沙沙作响,我翻开最新一期的《知音》,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我知道,这份情缘,还会继续下去……

编辑/包奥琴

[email protected]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