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胜任力模型和OBE理念的数字逻辑课程思政体系改革与实践

作者: 李芳 孟瑞敏 折建章

融合胜任力模型和OBE理念的数字逻辑课程思政体系改革与实践0

摘要: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思政课堂中存在育人功能不显著、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融合CC2020胜任力模型和OBE理念,遵循“思政”与“专业”相互促进的原则,构建了数字逻辑课程的思政目标与内容框架。基于在线平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融互补的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思政目标-教学-评价”融合互促的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建了数字逻辑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系统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思政课程和教师团队成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OBE理念;数字逻辑;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6-015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数字逻辑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融合育人与育才双重目标的综合过程。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效融入,并着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针对工学类专业课程,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育其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鼓励他们以科技力量服务于国家发展。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2]。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度低,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明显

数字逻辑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自2020年起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依托通过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教学。然而,教学中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不理想。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设计和开发出来的数字逻辑电路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启发性。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挖掘数字逻辑课程的正向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是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1.2 课程思政内容简单、教学模式陈旧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实现数字电路行业特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工科课堂中的思政内容往往过时,与高速发展的数字电路行业脱节,未能紧跟时代前沿。同时,课程学习与行业生产未能同步,学生的前沿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模式仍以线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习方式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1.3 课程思政缺乏基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有效评价指标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常宏观且抽象,多属于意识形态和价值塑造范畴。现行的知识与能力评价机制单一,以考试为主,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对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进行科学评测。目前,教师的课堂育人多为自发行为,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的目标及行为规范。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也缺乏基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全局意识和系统设计。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3],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国教育新闻网《推动“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开局》[4]中指出,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数字逻辑》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有利于贴合新时期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也为服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内涵式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2 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或教育理念

2.1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规范CC2020胜任力模型

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 chinery,ACM)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分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Computer Society,IEEE-CS)联合全球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家,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规范,共同制定了计算课程体系(Computing Curricula, CC)。中国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国内多所985、211大学的计算机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并持续追踪计算课程体系的最新发展。2020年,ACM和IEEE-CS在重视元学科体系(meta-curricula)的同时,引入胜任力框架,重修了计算课程体系,形成了CC2020[5-6]。

新体系集成了知识积累、技能精进与品德培养三大维度的综合能力发展,并着重强调了计算机领域内职业素养的增强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CC2020 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胜任力模型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品行(Dispositions)三个方面。知识:指掌握核心概念并能应用于新情境;技能:指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品行:涉及智力、社会或道德倾向。

CC2020胜任力模型包括11个品行元素:适应、协作、创意、严谨、激情、主动、专业性、目标驱动、责任、响应、自我激励。数字逻辑课程融合胜任力模型中的品行元素,根据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设计具体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

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教育理念

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毕业要求包含丰富的思政内涵。课程组依据计算机类数字逻辑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的两个指标点,结合工科类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构建课程思政二级指标点。

数字逻辑课程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1,支撑指标点1.2: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对计算机工程的具体问题进行表述并求解。

课程组根据专业认证OBE理念,结合工科类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细化为二级思政指标点:关注社会、科技报国、工程伦理、职业规范、人文关怀、履行责任,并融入课程目标。

数字逻辑课程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2,支撑指标点2.2:能分析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并选用或建立适当的模型。

课程组根据专业认证OBE理念,结合工科类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细化为二级思政指标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并融入课程目标。

3 数字逻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制定数字逻辑课程思政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理念和计算课程体系规范CC2020胜任力模型,结合数字逻辑课程目标,构建数字逻辑思政目标-课程内容框架。

该框架遵循“思政”与“专业”相互促进的原则,凝练了数字逻辑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关系,实现了课程知识、能力与思政目标的高度融合。数字逻辑课程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教育三个思政指标点细分为12个二级指标点:关注社会、科技报国、工程伦理、职业规范、人文关怀、履行责任、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并与课程的7个章节授课内容相对应。

思政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3.2 重构数字逻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数字逻辑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目标。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的办学背景下,本科教学着力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因此,课程思政不仅是教育的需求,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本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计算机类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特色,依托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规范CC2020胜任力模型,充分考虑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已成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审核及教案评价的关键要素。同时,它也深入课程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大纲修订、教材选定、课程教案撰写与课件编制。此外,课程思政的融入延展至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与论文等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辅相成,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数字逻辑课程拥有全面的理论体系,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相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也具备工程实践训练的功能。作为计算机类专业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数字逻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中,针对国家数字电路与芯片行业的最新进展,紧密围绕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导向,深入实施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育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激发他们的科技爱国情怀与责任感,使他们勇于承担起为国家信息技术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这一系列举措为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后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电子技术时事热点中汲取思政元素,确保价值塑造成为课程中有机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打造一套全面覆盖、多元化、层次分明且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为此,课程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腾讯课堂、课堂派、雨课堂等数字化平台,将它们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中。这不仅增强了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灵活性,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通过重构数字逻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改革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大水漫灌”的弊端,转而实现“精准滴灌”式的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使思政内容自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逻辑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聚焦于意识形态、品行、价值塑造等非物质性层面,难以通过直接的量化指标来全面评估其成效。课程组遵循“思政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原则,将宏观的思政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品行学习评价,结合CC2020胜任力模型的11个品行元素,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和评价量表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CC2020胜任力模型品行元素的思政评价如图2所示。

在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时,以学生的行为表现、品行提升、态度反思作为重要依据,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念等要素融入评价系统之中。通过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衡量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结果评价注重最终学习成果,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政理念的内化,动态评价则随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轨迹,从而确保课程思政既在知识传授上取得成效,又在德育层面发挥长效育人的作用。

3.4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在推动数字逻辑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团队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当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紧密结合,并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深厚的家国情感、广泛的人文关怀以及开阔的全球视野。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课程思政有利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与精髓,能够增强他们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价值认同,建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共同体意识。

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克服教师个人朴素的育人理念和经验形成的个案局限,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结构性系统设计。数字逻辑课程组内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充分发挥课程组内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的作用。同时,鼓励课程组教师线上、线下参加优秀课程思政培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

4 结论

本文基于胜任力模型和OBE理念,结合工科类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构建了数字逻辑课程的思政体系,融合了胜任力模型的11个品行元素,加强了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塑造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并激发了他们以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繁荣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育人意识和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该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引领。课程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形成了“三全育人”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字逻辑课程经过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和教师团队成为铸魂育人的优秀载体。

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构建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未来,笔者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