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不止在课堂

作者: 蒋铭国

育人不止在课堂0

作者简介:

蒋铭国,笔名默默彼岸花。系中小学高级教师、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彼岸分会主席。文章散见于《青年文学家》《江西教育》《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江南都市报》等报刊。曾获京师园“2020最美教师”和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最美新时代大先生”称号。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参与课题二十余项,出版著作两部,荣获各类奖项累计二百余项。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的真知灼见。然而,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教育似乎偏离了这条轨道。好在“双减”以来,提倡“五育”并举,尤其是研学、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似乎将教育认知又拉了回来—育人不止在课堂。

与多数家长交流,都无比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知道是怎么了,不不愿意吃苦,不懂得体谅父母,只考虑自己过好当下。我经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与我们那一代人的区别在哪儿?我不禁想起自己成长的往事。

在农村,暑假期间恰逢“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为了避开大中午热辣辣的太阳,凌晨两三点出工是常有的事。踏着露珠,披星戴月的景象不是书里,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场景。有时大中午的还在地里干活儿,汗流浃背是常态,盼着收工是期待。于我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实景,是体验。于是,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是希冀,是唯一出路。每当父母出工,我便会自觉地拿出书本写作业。读书成了出工的替代品,也成了自觉需要。

果不其然,我的成绩一路飙升。直至今日,读书仍然是我心中的梦想。想来,无疑是农村生活的体验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点—努力是人生的常态。再看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生活体验,也就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了。

早些年,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外出春游或秋游,体育课也会在室外上。但后来随着安全意识的提高,一切课外活动都被取消,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没有了。因为老师或者校长没有谁可以为事故担得起责任,教育只剩下课堂了。好在国家与社会都认识了这些问题,“双减”来了,劳动教育来了,研学来了,要求课间必须出教室的文件也来了。其实,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也是随处发生的。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不止在课堂”,这一观点估计没有人反对,但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江西乐平现存古戏台四百多座。2019年,被授予“中国古戏台之乡”。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感受赣剧文化,2022年9月12日,我组织了中队活动—“沿着非遗游江西:感受新时代长征精神,触碰古戏台文化精髓”亲子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当日上午八点,大家来到了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首先,是观瞻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举行的“新时代长征巡展汇报”图片展。副会长叶海兵动情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与商会新时代长征精神。其次,是由乐平市古戏台营造联合工会主席许培财带来的对古戏台文化与古戏台建造的讲解。通过讲解,学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与触摸古戏台艺术构件,对古戏台文化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接着,是观看古戏台建造全流程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出古戏台的气势恢宏与古朴典雅,以及匠人们的匠心独运与精诚团结,让孩子们对古戏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午十点,由商会会长齐海林引路,大家驱车来到了双田镇横路村的乐平市海龙古建有限公司,亲临古戏台建造加工现场。在加工现场。孩子们由聆听到观看,再到操作,对古戏台建造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通过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人性善良,感悟文化魅力,然后懂得学习的意义,我想,教育才能真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