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超”和“独超”
作者: 周英杰
作者简介:
周英杰,系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回归文学社独超分社社长,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等刊。三十多年来发表作品百篇,著书二十多部。
“赶超”一词源自《要有赶超前人的胆略和气魄》一文。该文构思于三十而立的1978年。第一稿,共计七百字,成文于1980年11月5日;第二稿,字数增至一千四百字,成文于同年12月2日;第三稿,进一步扩展至三千字,成文于1981年1月10日。内容的不断增加,主要是为了丰富论据和深化论点。
文中的精句:“对人类的贡献要赶超前人。”于是,志向也从“立志成为当代鲁迅”转变为“立志赶超鲁迅”。鲁迅语:“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后出者胜于前者,本是天下的平常事情。”从仰视名人到平视名人,再到站在名人肩上远眺。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学习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若无赶超前人的胆略和气魄,原子弹又怎能爆炸,卫星又怎能上天呢?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球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无数先烈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虽然不知何时能最终实现,但革命者永不言弃!从选握笔杆开始,我就做好了“为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不惜牺牲生命的思想准备!
“独超”取自《独胆进击、独树一帜;超前人、超鲁迅》,源于我决心更改一个富有战斗精神的名字。这个名字构思于我三十而立的1978年,定名于1981年1月28日。从最初打腹稿到最终定名,历时两年。在我的日记和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关于改名的原因。
取名“独超”,另有一番感慨和滋味在心头。
握笔后,要改一个战斗的名字,是我常思虑的。所取之名,要包含自己的秉性、经验教训、战斗历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我不但自己绞尽脑汁考虑多个名字,也让文友和亲人一同帮助推敲。最后,在拟定的十六个名字中,我选定了“独超”。
我去雕刻了“周独超”的方章和扁章。雕刻店老板说,他还从未雕过这个“独”字。但当我开始在亲友和同事中使用这个新名字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自诩狂人,1982年元旦前后,我创作了一部五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狂人传》。我亲送书稿至多家杂志社、出版社,却惨遭当面退稿。当时,我是商业系统的职工,无法转行到文化系统工作。因此,我辞去煤场会计职务,回家专职读书、写作。
假若我今天大限至,去面见鲁迅,将言:“恩师,我四十七年前选握笔杆,因为最敬佩您,所以誓要赶超您。您留给我们十六卷雄文,我已写的日记、书信、文章,在数量上是您的一倍以上,但对人类的贡献和恩师您比,还差十万八千里。因我现在的心态和健体自感只五十岁,还有数十年的拼搏时间呢!”
但是,即便我对人类的贡献未能超过师,但吾已尽吾志!决不悔当初。
我别出心裁地定名情有独钟的独超文学社。
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鼓浪屿文学事业发展中心的陈秋君主任阅我自述定名“独超”的含义后表态:“独超可以,有一定的寓意。”她马上上报总社。总社组联部很快开会研究批准并下了通知书,任命我为独超文学社社长。
文友和共鸣者听闻我组建独超文学社,赞叹:“四十七年前的‘独超’又派上用场了!”
从“伯乐”陈秋君荐我成立文学社,到填表上报总社,再到审批、任命、收到任命书,十小时内搞定。速度之快,出乎预料,使我受宠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