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的闲言碎语

作者: 陈健

汉正街的闲言碎语0

汉江边有一条古老的里巷,青麻条石一直铺到巷头,老人们说,这一带曾经香火鼎盛,与观音阁齐名,小巷因而得名“老管庙”,后来改之为沿用至今的“幸福正巷”。

小巷中段,一幢宽敞的三层楼,里面住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寡妇,人称向大妈。她膝下有五位千金,女儿知娘心,尽管都已出嫁,却时常上门探望母亲,加之向大妈年轻手巧,深得邻人的欢心,日子过得也是美滋滋的。偏偏这个时候,向大妈做了一件荒唐事,引起巷子里众人的议论,成了街坊邻居们热议的话题:

“啧啧,向大妈只怕有神经吧?”

“没有得儿子也莫想疯了吧……”

向大妈的丈夫在娶了她为正房之后,又在外面接了第二房姨太太。后来,老头子便同“只会生丫头”的向大妈离了婚。

如今,另一位生的儿子要娶媳妇,无处作新房,老头子便来与她商量“借屋躲雨”。素来豆腐心肠的向大妈,觉得自己住这么宽敞的房子也不合适,不管怎么说自己“借假儿子”过来撑撑门户也好,于是,她应允了老头子的要求。

伴着欢快的鞭炮声向家迎来一对新人。向大妈笑呵呵地忙进忙出,望着俊俏的媳妇,笑得合不拢嘴—她终于有儿子了。然而,小巷里的闲言碎语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灌进了向大妈和新媳妇的耳中。

一天,收水费的来了。向大妈刚好外出,媳妇在家抹胭脂,不理这回事。向大妈回来后,便有人在她耳边嘀咕:“你那媳妇说老头子月月贴你百来块钱,凭什么要她缴水费!”向大妈心想,老头子几时贴过钱给我?不觉有些不快,自忖好事做不得。转过脸,有人又对新媳妇说:“你婆婆说你小气!”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有如此闲言碎语传到向家,一来二往,一场唇枪舌剑终于打响。无奈,向大妈请儿子媳妇找房搬家,最后上诉到法院。法院的同志与他们谈心,又经过取证、调查、调解,忙乎了一阵。鉴于她儿子住房确实紧张,而她又一人独住,法院的同志建议把房子卖给她儿子。女儿闻讯后,也劝说母亲把房子卖给兄弟。清静惯了的向大妈终于接受了法院的调解,将房子低价卖给了儿子,得了几千元钱,到女儿家安度晚年。

然而,小巷并未平静,只不过闲言碎语又换了对象。只是每当谁家婚丧嫁娶,没人裁寿衣、剪喜字,便都念叨起向大妈的好处,但绝没有人会感到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