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大江埠石桥
作者: 李婷春节回娘家,是我在家公家婆去世后不变的定律。今年又回到生我养我的桂东南沙塘村,忽而想起了记忆中的一座大石桥,怀旧的情愫让我随即萌生再去看一看的念头。便捷的交通工具前后不过十分钟,未曾变化的大江埠石桥就来到了我的面前。
家乡北流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北流江之外,在距离我们村不远处,还有条南流江,虽然水面不及北流江波澜壮阔、船帆点点,却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我是有名的“假小子”“孩子王”,只要一放学或者放假,就会带着几个小伙伴朝南流江边跑,逮鱼、摸虾、捉螃蟹、筛蚬,玩个不亦乐乎。当时,南胜村和下坡村交界处有座大石桥,人们都叫它“大江埠石桥”。这里田陌葱翠,飞鸟鸣啼,幽篁摇曳,水流湍急,若不是走到附近,很难发现它的存在。有时候玩累了,就坐在平坦的桥面上玩上一会儿“抓石子”或“剪刀石头布”。因此,两村之间的大石桥,也成为我难以抹去的记忆。
所谓的大江,即指南流江。它是广西独流入海的第一大河,发源于家乡北流的大容山南侧,因其由北向南流淌,故名南流江。其古称合浦水,秦汉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因此,她不只是一条古老的运河,更是一条流淌着文化的河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百世兴衰,以及现代桂南的兴盛崛起。因之,有着“一条南流江,半部玉林史”之说。它的支脉繁多,有清湾江、塘岸河、路峒江、六珠水、大梁江等14条支流,距离我们村不远的六洋河和白鸠江,也是它的支流。南流江流经北流、玉州、博白、浦北、合浦等六个县(市),是广西南部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养育了沿岸数百万桂南子民。所谓“埠”,就是停泊船只的地方,亦是通商的口岸或货物集散地,也引申为地方或城市。由此可见,这里过去就是人们泊船和货物转运的码头。为此,便捷的大江埠石桥方才应运而生。
轻车熟路地来到江边,除了不远处多了几栋二层小楼的民居,稻田依然,河床照旧,只是不见了扬鞭的农夫和耕田的水牛。不过,桥头上却多了一块“北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想不到,眼里稀松平常、貌不惊人的平板红石桥,竟然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镌刻的简介告诉人们:它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桥长26.5米,宽1.8米,桥面距水面2.5米,桥面面积47.7平方米。是北流市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桥。我审视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老石桥,禁不住另眼看待起来。放眼望去,石桥的石板仍然是那么古朴笨拙、平坦厚实,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每块条石大约半米厚的样子,长度在2米左右。桥面由5块石板组成,排列得整整齐齐,石板与石板之间没有任何间隙,且表面光滑,只是中间那块留下了深深的车辙,佐证着此处的一度繁荣。
石桥的造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四个桥墩跟桥面一样,全部用石条砌成。不过,迎水一侧的桥墩突出桥身约1.5米,像乘风破浪的锥形船头,减小着水流的冲击力。锥形的桥墩前端,分别刻着寓意为财运长久、官运亨通的河虾,富贵有余、美满幸福的鲤鱼,八方来财、金榜题名的螃蟹,以及福从天降、吉祥如意的蝙蝠。这些极具灵性的动物,经过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构图凝练,造型逼真,线条准确,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似在以各自的法力守护着石桥,确保着这方天地的人马平安。而桥的另一侧桥墩,则是长方形柱礅,给人一种敦厚牢固之感。令人讶然的是,该石桥虽然两边没有护栏之类的防护措施,但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再恶劣的天气过往行人都会平安无事。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彰显出古代先民崇高脱俗的审美观。因此,百余年来人们对这座石桥敬畏有加,精心呵护,大概这也是大江埠石桥完好无缺的所在吧?
人所共知,桥是连接路的,也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体现和传统美德的载体。虽然眼前的大江埠石桥没有留下修桥人的姓名,可他们彪炳于史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伫立于此的我,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借飞鸟的羽翼,任由思绪穿越时空,把敬仰献给那些默默无闻的修桥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