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的日子

作者: 王广杰

自2019年起,我已有数载未能亲往父母墓前祭扫。时光匆匆,2024年清明节将至,我的思绪早已飘向那宁静的墓园,满心皆是在父母墓前的千言万语。

父亲离去,已然十载。忆当初,父亲入住养老院时,紧握着我与妹妹的手,目光坚定道:“你们如此孝顺,我定会护佑你们。”回首这十年风雨兼程,我从一名普通的评报员,逐步蜕变,成为文学海洋的遨游者、媒体行业的耕耘者,亦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每与老伴儿闲话家常,我总会由衷感叹:“今日所得,皆蒙父母恩泽。”

十五年前,我加入《今晚报》读者俱乐部评报队伍。彼时父亲刚辞世,轮到我照料母亲,她见我每晚专注评报,常入卧室轻声劝道:“莫要费神伤眼,我年少时未加留意,老来目力昏花,几近失明。”至今,我的QQ头像仍是母亲手捧《今晚报》专注读报的珍贵留影。自我记事儿起,母亲便终日操劳。有时夜半梦醒,见母亲尚未安歇,我懵懂相问:“您为何还不睡?”实则我深知,父亲远在北京工作,母亲独自拉扯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长大,此中艰辛,难以言表。胡同里的倪大爷每次见我,亦常念叨:“老五啊,你一定要好好孝顺你的母亲,她太不容易!”彼时,大哥已然上班,一个姐姐与哥哥就读高中,大我两岁的哥哥上初中,他们凭助学金求学,而我尚在读小学,妹妹年幼,还在上托儿所。每每念及于此,泪水便潸然而下。

后来,两个哥哥与姐姐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我留在天津工作,家中经济压力方得缓解。母亲每天上中班,早上总是于温暖被窝儿中静心翻阅几页书籍。受母亲嗜书影响,我下早班后,也常去天津承德道的天津图书馆,阅读和查找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专业书籍,我将积攒的零花钱大多用于购置报刊。也正是在此期间,我幸得拜读工人诗人冯景元的诗作,受其启迪,灵感顿生,遂有了创作第一首打油诗的契机。

婚前,我向母亲郑重承诺,婚后绝不劳烦她帮忙照料孩子。因我曾目睹母亲退休后,帮哥嫂照看孩子,疲惫不堪。我与老伴儿所在的工厂,皆设有优质托儿所。后来,女儿就读的小学无食堂,于是,女儿每日皆往母亲家用餐。正因如此,我方能心无旁骛,全力投身企业煤炭采购事业。至今,女儿仍对其祖母烹制的什锦火锅念念不忘,那浓郁的香味,萦绕心间。母亲病重,入抢救室之际,女儿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悲痛万分,成了她终生憾事。

母亲的告别仪式上,我悲痛欲绝,仿若天塌地陷—母亲离去,世间再无温暖慈爱。如今想来,我此生最大的悔恨,便是未毅然决然及时将母亲送医抢救。

父母走后,我虽未辱没家门,然与兄弟姐妹相较,我的学历较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曾于河北夜大进修一年半通讯报道专业。在单位亦仅为小组长,职位不高。但女儿出类拔萃,令旁人皆感诧异。过往不提,如今,我每日生活充实,幸得诸多贵人相助。于自媒体领域,亦略有建树,检索“五子天地”,即可览我所撰文章,此乃往昔不敢奢望之事。蒋子龙先生还为我题写了书名,对我寄予厚望,实乃三生有幸,福泽深厚。

父亲母亲,儿子未负所望。此后,我定传承父亲“志文”之精神,为王家增光添彩,不辜负二老含辛茹苦将我养育成人!

母亲可知,每当生活遇阻,眼前便浮现出您挑灯飞针走线的坚韧身影,耳畔回荡着您关切劝诫、温柔叮嘱的话语。此股力量,如暗夜明灯,激励我奋勇向前,永不言弃。

女儿亦常与我忆起儿时祖母疼爱,说起那些温暖瞬间,铭记于心,从未忘怀。我见女儿,仿若见王家勤恳质朴之优良家风于新一代血脉中传承赓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此后岁月,我将携母亲给予之底气、父亲寄予之期望,将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将王家家风传承。逢年过节、清明寒食,我必至墓前,与您二老诉说家常,禀报家中诸事,愿您二老知晓,咱家安好如初。

父亲母亲,您二老永远在我的心中,从未远离!

下一篇: 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