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后甜

作者: 徐伍莲

先苦后甜0

母亲在世时告诉我,她娘家有七兄妹,她排行第七,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那时,家里很穷。外祖父和外祖母为了让他们的“心肝宝贝”女儿有书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把当时才八岁的我的母亲当童养媳嫁出去了—嫁给了我的哑巴父亲。父亲是唯一的独苗,才十个月大的时候,我的祖父就离世了。

母亲讲,外祖父在把她嫁出去时说祖母会送她读书,母亲信以为真,以为能有书读。可是,没读一个月,祖母就不让她读书了,要她承担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劳作。母亲说她当童养媳非常苦,祖母不准她吃家里的零食,如果被发现偷吃,就会挨一顿毒打;她经常到山里砍柴,有时太晚了不敢回家,就躲在山里过夜;在雪地里扯猪草时,得先把冰块打碎才能把猪草扯出来……一句话,母亲在祖母眼里就是一个不花钱的保姆。

母亲跟我讲了一大堆苦难的故事,但是她没有放弃“先苦后甜”的信念。她说祖母对她这样严厉,也是对她好,不为别的,就是怕她读书变心不要哑巴父亲了。她非但没有责怪祖母,还体谅祖母为了成全这个家而改嫁三次,不管祖母嫁到哪里,母亲都没有忘记这个“婆婆”,经常带我的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去看望祖母,祖母去世前的一个多月,是母亲日夜守护,不离不弃。她的言行感动了后祖父的孩子们,也感动了祖母,祖母放心地走了。

母亲对我说:“一个人不吃点儿苦,就不知道甜是什么滋味。你们现在一个个离开我,结婚了,有孩子了,我很高兴。你们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打骂孩子,孩子没有错,是你们把脾气发到孩子身上了。”每当我们兄弟姐妹有人当着母亲的面打骂孩子时,母亲就会阻拦我们,教育我们,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忍一忍,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母亲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她带着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有一段日子,两个孩子都发烧得了麻疹,咳嗽得厉害。那时没有电灯,煤油也很难买到。没办法,母亲夜里不敢睡在床上,就抱着两个孩子守在土灶边,用松树叶一把一把地烧火、取暖,利用火光观察孩子的病情。她还说,她生下七个孩子,没有任何人在她身边帮忙,全靠她自己—烧一壶水,把剪刀放到开水中消毒,等孩子生下来后,再用剪刀剪脐带。具体如何包裹孩子、减少产后出血、照顾自己的生活……只有母亲自己知道,我们晚辈是无法体会的,母亲的苦难真是苦不堪言!

从母亲身上,我感悟到:每经历一次磨难,就让自己懂得一点儿智慧。读书、做家务、生孩子、体贴家人、与人打交道……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逃避,只能积极应对。母亲始终相信“先苦后甜”,总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她不管是住在我家还是住在医院,都一直牵挂着孩子们。她总是劝告我们:年轻时,不要怕吃亏、怕吃苦,你们现在的日子根本谈不上苦和难,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多干事,多赚钱,不要好吃懒做。你们看,我的苦日子熬出头了,在享你们的福了。是的,母亲的“忆苦思甜”教会了我如何对待苦难,于苦中作乐。

上一篇: 扫墓的日子
下一篇: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