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上的意外插曲
作者: 谢小兰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站在六年级的英语课堂上。黑板上排列着今日的听写单词,仿佛在向学生们招手。我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耐心指导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拼读技巧。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记忆每一个单词,为即将到来的听写测试做准备。教室内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专注的气氛。
突然,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小明突然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响亮:“我要尿尿,我要吃大便。”我心中一惊,但迅速恢复了镇定,示意他如果需要去洗手间就赶紧去。然而,他并没有动身,反而重复着他的话:“我要吃大便……”小明的嘴里满是不合时宜的话语。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他试图吸引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他在表达某种不满。我决定采取更温和的态度,轻声对他说:“小明,如果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有什么困扰,我们可以找个时间谈谈。但现在,如果你真的需要去洗手间,就请快去吧。”我环顾四周,看到其他同学也开始窃窃私语,显然被小明的行为所打扰。我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以恢复课堂秩序。我走向小明,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小明,我们现在在上课,如果你有紧急情况,我们可以私下处理。请不要在课堂上大声说话,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我伸出手,示意他跟我走出教室,以便我们可以在不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同时,用眼神示意其他学生继续学习。小明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妥,他低下头,默默地跟着我走出了教室。
在外面,我用温和的语气询问他今天在课堂上的感受。小明起初有些抵触,但随着对话的深入,他开始打开心扉,告诉我他感到紧张和害怕,因为他担心自己记不住单词。我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与他一起探讨了一些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比如提前复习、使用记忆技巧和积极自我暗示。
安抚好小明后,我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将这个瞬间转化为一场即兴的情绪管理课堂呢?于是,我转向了全班同学,轻声说道:“同学们,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不舒服或者生气,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要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受。”我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感到不适时的应对策略,比如深呼吸、向老师寻求帮助、倾诉、运动或者写下来。
然而,小明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具体来说,小明有一个令人困扰的习惯:他会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出“我要尿尿,我要吃大便”。这种行为不仅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且让其他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这种行为的频繁发生,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小明的这种行为可能是他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焦虑、压力或不适的一种方式,但由于他可能缺乏更健康的表达方式,所以选择了这种极端和不恰当的行为来吸引注意。
我很快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采取一种更为细致和同情的方法。我需要了解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他当时的感受。这需要我超越传统的课堂管理技巧,去探索和理解小明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我开始通过观察和与小明的交流来收集信息,试图找出他这种行为的触发因素。我注意到,当课堂活动变得复杂或者他感到自己跟不上时,他就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我也注意到,当他感到被忽视或者在社交互动中遇到困难时,他也可能会这样做。
通过这些观察,我逐渐明白,小明的行为是他试图与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并不恰当。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帮助小明学习更健康的沟通技巧,同时也需要创造一个更加支持和理解的学习环境,以帮助他和其他学生更好地相处。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同理心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挑战,同时,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机会。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接纳。通过这次事件,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小明的故事提醒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指导,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