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维多利亚

作者: 丁永华

相较于温哥华,维多利亚保留着更多的英式传统,不论是建筑、街道,还是那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殖民地的影响清晰可辨。不过,去维多利亚,进出岛内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那里华人比较少,渡轮成了除了航空以外唯一的交通工具。

在温哥华的朋友家住了几日之后,闺密小马开车把我送到了维多利亚的渡轮服务大厅,她熟练地帮我用加币在自助机上买了船票,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到了女儿那里报个平安。目送她离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我背着背包,拖着两个特大行李箱,步履因心情而变得轻快。去维多利亚的游客中已经很少能看到华人了。两个箱子有点儿重,上电梯时,我需一个一个往上搬,看到我这么吃力,身边的一个加拿大中年男子也没顾得上跟我说句什么,提起我的箱子就搬,吓得我心突突跳,又不知该怎么拒绝。心想这万一遇到坏人,把我的箱子拎走可怎么办呢?幸亏电梯上升时间不长,上完电梯,他帮我把箱子小心地放到地面上,向我友好地微笑一下,我这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连忙用英语说“谢谢、谢谢”。下了电梯,跟着人流一起往前行走。前往渡轮的路上出现了分岔口,没有路标,只有两拨人流分头行走,我不知该往哪条路走了,身边是匆匆而行的加拿大人,只好硬着头皮向其中一位打听前往渡轮的方向。因口语不太熟练,那就单词、短句、双手比画,多管齐下,还好,他听明白了,友好地给我指了指方向,我顺利地登上了渡轮。

卑诗省渡轮,服务周到,轮船维护、保养得很好,码头服务管理也井然有序。从温哥华到维多利亚、纳奈莫间的航班昼夜服务,可直接开车到码头的入口处或自助购票机上买票。渡轮的船身很大,里面各项设施和服务齐全、完善。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当时已有微信服务,但是开通的国际电话因为网络信号和设置问题,上不了微信,下船后怕与女儿联系不上,我一直不停地拨弄手机。旁边坐着的两个哥伦比亚大学大三的台北女生见我着急,便热心地帮我操作,一会儿便弄好了。出门在外会遇到很多麻烦,真的从内心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历经近三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维多利亚,当见到女儿打车接我的那一刻,感到特别温暖、幸福。

我和女儿在她租住的公寓内,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读书,记录着发生在维多利亚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每天一早,女儿坐十几分钟的公交车去学校。我知道那条线路,有好几次曾偷偷地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去学校看她读书、学习,知道她读书的环境很好,也就放心了。女儿闲暇之余,我们便一起逛商店、读书、吃美食。

没事的时候,我会到处转转,感受一下维多利亚独有的风土人情。维多利亚虽无西温那么富庶、如诗如画,倒也幽静、闲适。附近多山,森林覆盖率高,少见高楼大厦,多是两三层的别墅房,或稍高一些的公寓。

大年初一,当国内的亲人还沉浸在“过年好”的声声祝福中时,我和女儿已经坐巴士来到了位于维多利亚市中心的省议会大楼前。我不由自主地被它的气派和奢华吸引了。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由英国的法兰西斯·拿顿贝利设计,1893年动工,历时五年建成。大厦前面是宽阔的绿油油的草坪,人们可以在草地上踩踏,或席地休憩。我们踏进去的时候,草地虽然有点儿湿,但还是忍不住坐在软软的草坪上拍照留念,我和女儿亲密地抱在一起,开心地笑着、闹着,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镜头,珍藏在记忆最深处。

广场前面矗立着伊丽莎白女王铜像,庄严、神圣。青铜的圆顶上有乔治·温哥华(温哥华岛的发现者)的像,许多市民或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广场附近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港,那时港内风平浪静,正停泊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白色游轮,雄伟、壮观。

幸福的日子总觉很短暂,一眨眼便到了回国返程的时间。女儿特意请假打车送我,用熟练的英语与外国人对话,帮我买船票,替我安顿好行程。

临别之际,女儿紧紧地抱住我,说:“妈妈,照顾好自己。”我瞬间热泪盈眶。不知不觉中,女儿已成了自己的依靠,我养她长大,她陪我变老。

上一篇: 平武行点滴记
下一篇: 石头城对紫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