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场在谢家下了千年的雪
作者: 朱建焕2024年11月24日,作为大众基本上无异议的最后一位“雅”的代表、著名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以百岁高龄与世长辞,闻此噩耗,文坛惊动。
先生历经艰苦困厄,但她始终不屑向她露出狰狞面目的人生低头。相反,她始终以“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为座右铭,勇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她描述自己的人生姿态就是经常用双手掬起一捧清水,借以留住天上的明月,再在天上明月的陪伴下,共赏翠荷的美丽。也许就是在柔软的风花雪月支持下,她抵御住了世事柴米油盐的时常考验,展现给我们一份她独有的从容、优雅。
叶嘉莹先生的百岁人生,很好地验证了南宋僧人慧开的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呈现的境界。生活中经济、健康、情感方面的困难无可避免,但借助大自然供养的美好,我们依然可以尽享雅趣,这些大自然的供养尤以春花、夏风、秋月、冬雪最为经典,也最容易被我们芸芸众生所感受。
非常幸运,有关雪的雅俗对比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上虞,东晋太傅谢安在今天上浦东山的始宁墅教育后辈,他首先指着漫天飘飞的大雪向他们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站在一旁的侄子谢朗匆促上阵,应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淡淡一笑,轻启皓齿朱唇,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
很显然,谢朗用盐来比喻雪,毫不客气地说是俗不可耐,因为雪与盐之间简直存有云泥之别,而才女谢道韫则以轻盈的柳絮来类比,意境深远,则给人带来无穷的诗意和雅美。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很“卷”,仅仅完成世俗的任务就要求我们竭尽心力,再去要求我们追求雅趣,纯粹是偏离主题、不务正业。那么,追求雅趣真是毫无必要吗?我个人觉得,追求雅趣非但有必要,而且不可或缺。长远来看,追求雅对于完成世俗的任务不是拖累,而是大有裨益,裨益之处体现在世俗目标最终达成的结果,也体现在执行任务者开展工作的伴随心情之上。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把利剑,希冀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人生的苍穹中刻下印痕,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就是讲述这样一个道理。但并不是每一柄剑越锋利越好,因为,锋利对于刻下印痕固然是助力不少,但在很多情况下,剑的锋利很有可能会伤及自身,尤其在俗世意义上,过于追求名利、财富方面的成功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我们许多不愿看到的身心方面的损失。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方法无过于给宝剑配上合适的剑鞘,这剑鞘,也就是与“俗”相对应的“雅”,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书法、围棋等多项需要深层思考的活动来使自己更加内涵深厚,通过深厚内涵,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去消弭因为追求世俗功名所带来的身心损害。
无独有偶,同样以百岁高龄寿终正寝的还有围棋大师吴清源,两位气质超凡、精神力量强大的人生赢家唯一不同在于追求雅趣的方式,叶嘉莹先生沉浸诗词,而吴清源大师则痴心手谈。不过两位高人从文字和围棋中追求到了各自的雅趣,并完满了人生。
再从深处挖掘,给子侄辈以文字品评他们俗雅程度的谢太傅同样也如吴清源一样,毕生追求围棋方面的雅趣,即使在淝水大战如火如荼激战正酣之时,隐居在上虞东山的他依然气定神闲,兰花指手拈围棋棋子轻松与友手谈,当侄儿大将谢玄淮上信至,呈报晋军大破前秦于淝水之滨,他面不改色信手落子,仿佛一切事态发展尽在他预料之中。他这种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魏晋风度把绍兴儒将气度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也借此得了“江东全倚谢家安,雅量形容对弈间”的千古美名。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那一场下在东山始宁墅谢家的千年之前的雪,精确地说是一场中华文明“雅”的结晶,它飘飘洒洒,附着在去上平仄的诗词文字上,也附着在黑白两色的围棋云子上,更附着在我们的精神血脉之中,它不会停息,只会传承和精进。
让我们在观赏这场飘了千年的雪的同时,近距离感受谢安、谢道韫、吴清源、叶嘉莹这些中华文明“雅”的形象代表,也在自己应对俗世纷乱红尘的间隙,点燃内心“雅”的火种,为做好传承和精进“中华雅趣”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