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道求真
作者: 宋宇轩
“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章太炎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简单明了,实则蕴含深刻的智慧,揭示了古今求学过程中的一大弊端—不师道。
有人或许会认为,章老的这番话言之过于绝对。诚然,历史上不乏师徒满门、才子辈出的奇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近现代有约瑟夫·约翰·汤姆逊与欧内斯特·卢瑟福、欧内斯特·卢瑟福与尼尔斯·玻尔等诺贝尔奖得主。这些都是极为出色的师徒关系。然而,章太炎的言辞并非为得出“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生,却能出大国手”的定论,而是在警醒后人,切勿盲目崇拜,以至于忽视了学问本身的价值。
追求所谓的“名师”,带来的往往是一种名号上的崇拜,而非知识本身的追求。若只看重光环,盲目崇拜大家的身份,便容易陷入一种对学问的依赖,成为名师影像的模仿者,最终难以创新。正如林语堂所说,学习应当是“慎思明辨之学”,而非“记问之学”。如果弟子只是依赖于“大国手”的经验与理论,固守其中,便容易局限在陈旧的思想体系中,缺乏自我思考和创新精神,难以突破束缚,形成独特的见解。
实际上,那些声名赫赫的师徒佳话,不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还是卡文迪许的师徒群体,均是在继承前人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质疑与反思,敢于突破与创新,最终走向真理的深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便是最好的注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高徒未必出自名师。孔子拜师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身后超越许多前贤;王阳明则在娄亮的启发下,发展出心学,成就远超其师;德国数学家、“现代分析之父”魏尔斯特拉斯的老师甚至教给他错误的知识,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土壤中,这些人物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开辟出新的天地。归根结底,真正的学问,靠的是对思想的独立追求,而非依赖名师的光环,循规蹈矩地走老路。
反观当今,多少家长盲目打听“名师”,纷纷将孩子送去,愿意支付高额学费,殊不知真理才是唯一标准;又有多少人自诩“名师”,给自己戴上光环,实则掩盖了学问的贫瘠与浅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种现象或许看起来有些可笑,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身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鲁迅先生曾言:“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这句话,或许是对当下“不师道”现象最好的回答。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那些有着金字招牌的名师,而是能够指引我们通向智慧与真理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