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路有个“寿星亭”

作者: 甘正平

张今贤老先生是我的忘年交,他生于1938年11月,浙江义乌人,原是鹰潭铁路水电段的搬运工,1993年11月退休。

我生于1962年,江西上饶人,2022年3月在南昌铁路工程公司鹰潭办事处退休。

十多年前,我每天上下班要从他家门前香山路的鹰厦铁路线穿过。时间久了,就自然认识了张今贤老先生。他是个爱好读书的老年人,在铁路边上遇到他,他喜欢同我聊起书本上的人文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他谈得津津乐道,有时还用手指比画着。一有时间,他就到我办公室里找我借书看、读报纸。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交谈中,我了解了他的身世,他最早在郭坑工务段任养路工,1976年,他从郭坑工务段调到鹰潭水电段。那时,调动工作只要写一份调动工作报告,说明原因就行了。

在调动之前,他犹豫不决,心神不定。妻子劝道:“在福建连饭都吃不饱,到江西不管怎么样,能够把肚子填饱。”就这么一句话,他就实现了跨越两省的工作调动。户口一迁入鹰潭,每月的粮食定量就增加了五斤。

在鹰潭水电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还被文化宫聘为报道员,参加了通讯报道员的学习辅导,写过的新闻作品还被《南昌铁道报》选用。

2006年,他自费编撰了一本书—《母亲》,印刷了二百册,寄托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义乌家乡的乡愁。

十多年来,他自订了《老年报》,将刊载的相关文章通读完后,剪辑成册,复印了三十本,纷纷送给他所熟悉的新老朋友,寄送给成都朋友张承佑老先生。

他是想大家通过读这些正能量的文章,让人懂得善良、感恩,懂得做个好人是多么高尚和快乐。

我看张今贤老先生年龄那么大还酷爱读书,依旧在读书的路上砥砺前行,不觉感到敬佩!

一天,我到香山路去看望他,看到有一凉亭建成有几年了,没有亭名,我不禁生出一计,何不叫他制作一块牌匾,再给无名的凉亭提个亭名!

这样,凉亭既有了名字,张今贤老先生也有了成就感,生活也会变得多彩多姿。

我把这一想法,当面告诉了他。他一听,乐得哈哈大笑道:“亭子建了有好几年了,我每天买菜,锻炼身体,都要经过这亭子,我怎么没想到?”

我们俩一拍即合。

紧接着,我同张今贤老先生一起为亭子挂匾的事忙碌着。

先是题名,我用纸写了十多个亭名,张今贤老先生看后,都觉得不是满意,没有采纳!

一天早晨,他给我通电话,说是经过整夜的苦思冥想,还是叫“寿星亭”为好!

在小区居住的三百多户居民,大部分是鹰潭第四工程公司、水电段、工务机械段的退休职工,有十多位年龄都超过了九十岁,七八十岁的有五十多位,是鹰潭铁路上老年人最多的地段,大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铁路上工作了一辈子,为铁路跨越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铁路上的“寿星”。

平时,他们神采奕奕地在凉亭内闲聊,谈论着铁路的过往和未来,共同享受着社会上的福祉。“寿星亭”可为这些老寿星增添福寿,何乐而不为呢?半个月后,一块雕刻精致的“寿星亭”匾牌制作完成。

张今贤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爬上楼梯,把匾牌挂上。

老同志们见了无不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称赞张今贤老先生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几位老同志噙满泪水地望着“寿星亭”匾牌,激动地说:“我们一定注意保养身体,争取做个百岁老人。”

怀着为助力铁路文化大发展的初心,彰显着张今贤老先生的责任,诠释着对铁路人的深情厚谊,我为他倾囊挂匾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为他国事、家事、铁路事的担当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