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五力”的路径研究

作者: 胡浚娴 陈德欢

新时代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五力”的路径研究0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思政课整体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不同文化思想相互碰撞、交融,青年学生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政课依然存在诸多痛点、难点与堵点。如何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成为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难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以云南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剖析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浸润力和影响力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

[关    键   词]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浸润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0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思政课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思政课整体环境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提升思政课“五力”成为现阶段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思政课“五力”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受信息化、数据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推动理论入脑、入心等方面与预期目标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聚焦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六要”标准存在差距

近年来,我国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六要”标准所映照出的理想范式之间仍存在差距。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整体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思政课教学要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3]在教学理念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在知识储备方面,部分教师积累不足,知识更新不及时,对党的创新理论、时政热点等各方面缺乏关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极大地削弱了思政课的影响力。在情感投入方面,少数教师存在机械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在认真投入情感理解和传达思政课价值理念方面存在不足,极大地削弱了思政课的浸润力。

(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不足

受学生群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其一,存在功利性倾向。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实用,学习思政课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他们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也未深入探索思政课的价值与思想魅力。其二,缺乏学习兴趣。进入新时代,学生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拓宽,部分学生对思政领域的关注度较低,更倾向于关注趣味性高、实用性强的知识,对思政类相关知识并不重视。其三,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部分学生将思政课视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只是机械记忆以应付考试,对于抽象理论和宏观社会现象难以全面深入剖析,这容易产生困惑与误解,从而削弱思政课的影响力与说服力,进而影响其整体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革新存在瓶颈

调研发现,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方式方法运用不当、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着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在讲授方式上,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仍然较为常见,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很难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案例选用方面,部分教师选用的案例存在老旧、更新不及时以及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低等问题,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及价值导向。在理论深度方面,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面较为狭窄,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通过切身体验感悟思政课的价值魅力,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浸润力。在社会热点融入方面,思政课教材虽然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但时代发展迅速,社会热点每天不断涌现,一些教师对时政热点关注不足,对网络文化现象、社会热点等方面缺乏及时的剖析和引导。

(四)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短板,推动思政课“五力”建设的合力不足。从学校内部协同角度来看,缺乏有效的联通机制,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甚少、跨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课程讲授内容令学生难以接受。从思政课评价体系方面分析,评价体系存在单一化、不健全的问题,往往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部分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机制不完善,这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资源整合力度层面而言,整合力度不足,思政课与其他相关课程在资源共享和协同开发方面存在欠缺,网络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的课程资源体系。

二、影响思政课“五力”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类型与层次维度

思政课“五力”提升与各方面综合因素相关。民办高职院校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更侧重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培养方式上与其他综合类大学存在差距。在学科设置方面,学校学科门类相对于综合院校而言不齐全,更多倾向于理工科,哲社科较少,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与学生职业需求匹配不足,在转化过程中未能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思政课课程设置看,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开设课程均为国家指定开设课程,课程设置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导致思政课与学生职业发展不匹配,极大地削弱了思政课的影响力。

(二)学习主体维度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内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等均会影响到思政课“五力”提升的效果。从学生生源构成看,生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大部分学生为高考统招,部分为高职院校通过单招进行自主招生、中职升学考试等多种方式进入学校。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给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压力。从学习特点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加之思政课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还未根本扭转,导致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从学生认知看,部分学生对民办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认知,从思想和行动上都不重视对思政课的学习。从学生群体特点看,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时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对新鲜事物、社会实践充满好奇,在学校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等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但对思政理论方面的学习兴致不高。

(三)教学主体维度

从教师选人用人机制看,民办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对于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相对于公办高校较低,就学科匹配度而言,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外还接受其他专业,“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4],但学科的自身特点会导致教师往往忽略理论的阐释。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来看,民办高校思政教师群体构成以年轻应届生为主,流动性强。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看,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弱,导致教师在职期间很难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讲好思政课上。从教师培训体制机制看,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主要依托省内、国内思政课教师培训,结合本学校实际开展针对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力度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体制依然不健全,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话语体系构建看,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建构不完善。少数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理论性过强、欠缺时代感,话语表达单一,缺乏亲和力。“存在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内容解释力欠缺、风格吸引力不强、语境渗透力淡化等问题”[5],从而影响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浸润力。

(四)教育环境维度

首先,受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困惑和迷茫。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交融,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和认同,甚至会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从而增加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难度。其次,受网络“快餐式”环境影响,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思维方式、学习模式、兴趣点等方面发生巨大改变,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深入达成,削弱了思政课的感召力。再次,受家庭环境影响,部分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低,并且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最后,受外部大环境影响,教育理念发生深刻改变,促使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强调与职业教育融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多元参与,教师队伍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新时代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五力”的路径

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五力”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在理解“五力”内涵的基础上(见表1),以“六要、八统一”作为教学的基本方略和根本遵循,精准施策,多管齐下。

(一)遵循教育规律,提升亲和力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与困惑,让课程内容紧密贴近生活,在情感层面与学生达成共鸣,并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一,以学生为本。深入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特征。教学内容要紧密关联学生实际,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其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全面把握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在逻辑,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过程培养。其三,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针对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中专等不同群体的学生,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其四,打造品牌。开设学校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特色思政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等,将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等内容作为思政课的重点,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突出价值引领,提升感召力

提升感召力的核心在于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引领力,而价值引领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其一,提高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引领示范。从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维护教师权益,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从师德师风建设、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规范教师行为,引导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其二,强化教师的数字化意识。围绕教师技能数字化重构、加大数字化建设保障机制投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6]开展教师数字模块专业培训,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体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7]其三,强化教师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推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精准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准确把握讲授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