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蒋纪秋 吴强 李想
[摘 要] 在职业教育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视角。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常常忽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多样化的能力发展需求。基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探究了该理论在“岗、课、赛、证、创”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剖析其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通过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首先分析了学院如何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进而揭示该模式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显著成果。其次,基于300名学生的多元智能评估数据,探讨了不同智能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实践表现及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了产教融合和产教合作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字媒体工作室在产教合作中的示范作用,进一步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提供可行策略与建议。
[关 键 词] 多元智能;产教融合;产教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21-04
一、引言
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融入职业教育,并通过产教融合路径,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传统职业教育方法正逐渐被更具个性化和全面性的教学体系所替代。[1]本文将详细分析“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效果,探讨如何依据学生的智能特质优化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以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的“岗、课、赛、证、创”多元智能教学培训体系为例[2],重点分析其在学生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增强方面的实践成果。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岗、课、赛、证、创”模式中的应用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构建了“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强调通过五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每个模块均可根据学生的智能特质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岗位实训与智能特质匹配: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际项目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按照学生的智能特征分配任务。例如,让动觉智能较强的学生参与操作任务,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负责表达与沟通等,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的理解。
课程教学优化:基于行业需求和学生智能差异,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以案例教学和项目实施为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智能优势。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多维智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技能竞赛与智能能力发展:通过组织针对不同智能维度的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其专业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证书与智能匹配:通过智能评估,为学生提供与其智能特质相匹配的职业证书培训和认证,确保其学习成果得到认可并与行业需求对接。
(二)案例分析: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岗、课、赛、证、创”模式中的实践
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还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设立了教师教学创新奖和优秀教学案例奖,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操作流程。这一教学创新在学院内获得认可,并已推广至全校。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学院通过多元智能理论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如图2)。学生参与实际企业项目,按智能特质分配任务,全面掌握职业技能,并通过真实工作环境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培训与创新: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调整。
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真实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和工作流程。
技能竞赛与证书教育:定期组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3]。
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多元智能教学实践。学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并配备所需的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通过全媒体影视拍摄实践和虚拟现实技术项目训练,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4]全媒体影视拍摄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视觉-空间等智能,虚拟现实技术项目则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数学、身体-动觉等智能。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数字媒体系通过东软教育OpenNEU创意创作分享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和成长机会,主要包括:
其一,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学院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涵盖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为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学院不仅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培训,提升教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还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5]这些支持措施为教师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他们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开展多元智能教学。
其二,鼓励教学创新。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为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学院设立了教学创新奖和优秀教学案例奖,对在教学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6]这些奖项的设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也激发了其他教师参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三、强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协同路径
在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极为关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教学与实训,还需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发等多个层面,依据学生智能特质进行匹配与优化,以此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计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依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质,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等,进行任务分配与项目设置。借助以下多元智能评估公式:Si=(Xi-Xmin)/(Xmax-Xmin)*100
其中,Si为标准化得分,Xi为学生在某一智能维度上的原始得分,Xmin和Xmax分别为该维度的最低和最高得分。这一公式帮助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智能优势(例如语言或空间智能)分配与之匹配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双导师”机制下,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能得到全方位锻炼。这种基于智能特质匹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的数字媒体工作室,堪称产教融合的典范。通过“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与实践技能,还大幅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数字媒体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学会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此外,工作室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产教合作工作室中的应用与分析
为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际效果,本文对300名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智能特质展开评估,剖析各智能维度与学生学业表现、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7]
数据收集与标准化处理: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发的多元智能测试量表,对学生在语言、逻辑-数学、空间、动觉、音乐、人际、内省7个维度的智能表现进行评估。将原始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0到100分的标准化得分,保证各维度得分具有可比性。
智能特质与学习成果的相关性: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考察不同智能维度得分与学生学习成绩、实践表现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语言智能平均得分为85.4,标准差为8.6,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字创作方面优势显著。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0.75),表明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在学术表现上优势突出。
空间智能平均得分为80.2,标准差为10.1,反映出学生在视觉空间、设计和创造性思维方面能力较强。与实践表现呈正相关(r=0.68),说明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表现出色。
人际智能平均得分为68.5,标准差为12.3,反映出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与就业质量呈正相关(r=0.63),意味着人际智能较强的学生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沟通能力较强。
编程智能平均得分为65.8,标准差为14.5,较低得分显示部分学生在技术性岗位上能力不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8,表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技术岗位的就业质量较高。
结果分析与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多元智能的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表现和就业质量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设计与编程智能,它们与学生的就业质量直接相关,这表明这些技能在当前数字化就业市场中至关重要。因此,教育培训应更加重视学生设计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中充分考量智能特质的差异性。[8]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1.理论框架与产教融合
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1983)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多维度的智能结构。该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不同的认知优势,对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教融合模式将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推动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提升各维度的智能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2.发挥智能特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不同智能特质对学生的学术表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就业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学生多元智能的科学评估和差异化培养,能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例如:
语言智能: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快速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在项目中可进行清晰的沟通与报告,为他们在管理、创意写作等领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空间智能与设计能力:在数字媒体工作室的实际项目中,空间智能强的学生能有效进行产品的视觉设计与创意构思,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这类学生的设计能力能通过真实项目得到进一步锻炼。
人际智能: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加注重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较强的人际智能有助于学生适应企业环境,促进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