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瓠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作者: 侯黛玉 张悦 胡天健[摘 要] 聚焦于盘瓠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特别是探讨其与民族艺术、旅游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中的实施策略。深入剖析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进而揭示了泸溪盘瓠文化中踏虎凿花和苗族挑花等艺术形式的独特艺术价值。同时,分析了盘瓠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现状,并针对民族艺术和旅游专业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及实地教学等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促进盘瓠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特色化与地方文化的繁荣共生。
[关 键 词] 盘瓠文化;产教融合;民族艺术专业;踏虎凿花;苗族挑花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25-04
一、引言
盘瓠传说是一个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传说,不但在《风俗通义》《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记载,而且千百年来一直在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盘瓠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踏虎凿花和苗族挑花艺术,无不体现了盘瓠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已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活习俗。它是地方文化身份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1]。
鉴于盘瓠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其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借助高职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提升其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二、盘瓠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概述
(一)文化概述
远古时代,高辛氏帝喾与犬戎国交战,屡战不胜,只因犬戎国的吴将军十分厉害,高辛帝颁旨,谁取得吴将军首级,许女为妻,赏金封地。一天,一只神犬衔吴将军首级伏于殿上,这神犬就是盘瓠。高辛帝见立功者是只犬,便左右为难,但辛女表示“王者重言,伯者重信”,她愿意履行约定,高辛帝思量许久终于答应。盘瓠辞富居贫,带着辛女来到蛮荒之地,定居在湘西沅水中游西岸一座绝壁上的山洞里。从此,他们在这片故土上开荒拓土,繁衍生息。
受古老盘瓠传说的深远影响,人们常常将盘瓠的形象巧妙地融入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中。其中踏虎凿花和苗族挑花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踏虎凿花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以刀代笔,在纸上凿刻出精美的图案。而苗族挑花则是一种刺绣艺术,以针代笔,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细腻的花纹和图案同样蕴含着深厚的盘瓠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苗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学者对盘瓠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学者主要从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盘瓠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关于盘瓠文化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4]。
(二)盘瓠文化传承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在民族学、文化学、艺术设计等专业中增设了盘瓠文化课程,系统介绍了盘瓠传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学校还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手制作与盘瓠文化相关的艺术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些高职院校还积极组织盘瓠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盘瓠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盘瓠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传承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老去,能够熟练掌握盘瓠文化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高职院校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方面虽然有所努力,但效果尚不明显。其次,盘瓠文化的传播渠道有限,社会认知度不高。尽管湖南省泸溪县申报的“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于2011年5月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程。最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也对盘瓠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时尚的文化元素。这使盘瓠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原因分析
其一,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高职院校在盘瓠文化传承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与盘瓠文化相关的就业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其二,文化传承机制不健全。盘瓠文化的传承机制尚未完善,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导致传承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从而难以保证传承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其三,现代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代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渗透。这使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
其四,资金投入不足。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以支持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在这一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盘瓠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策略
(一)盘瓠文化融入民族艺术专业的策略
其一,在民族艺术专业中增设盘瓠文化核心课程,如盘瓠文化概论、盘瓠艺术表现形式研究等,系统介绍盘瓠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及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其二,将盘瓠文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相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例如,通过历史学视角探讨盘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人类学角度分析盘瓠文化的社会功能,利用美学原理解析盘瓠文化的美学特征。
其三,采用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工作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前往盘瓠文化发源地或相关博物馆、艺术馆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学习盘瓠文化的精髓。同时,设立工作坊,邀请民间艺人传授踏虎凿花、苗族挑花等传统技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5]。
其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盘瓠文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盘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采用作业、考试、项目报告、实践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有效的反馈与改进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二)盘瓠文化融入旅游专业策略
首先,依托盘瓠文化元素,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盘瓠主题纪念品、手工艺品、文化衍生品等。在设计产品时,需注重产品的创意性和实用性,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和文化体验需求[6]。
其次,开发盘瓠文化体验式旅游项目,如盘瓠文化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技艺工作坊等,让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入了解盘瓠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与盘瓠文化发源地或相关旅游景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设立盘瓠文化旅游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教学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盘瓠文化。
再次,邀请当地专家、艺人或导游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盘瓠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鼓励学生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深入了解盘瓠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情况。
最后,对盘瓠文化旅游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和目标市场分析,明确目标游客群体和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推广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进行盘瓠文化旅游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发布高质量的旅游图片、视频和攻略文章,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并参与盘瓠文化旅游活动。
四、盘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学生活动的策略
(一)盘瓠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1.理念文化:精神引领,育人为本
将盘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念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之中,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校训作为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可以融入盘瓠文化中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如提出“砥砺盘瓠之志,育人为本;传承非遗之魂,创新为先”的校训理念[7]。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则需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盘瓠文化的精髓。例如,定期举办盘瓠文化节,通过讲座、展览、表演等形式,让师生近距离感受盘瓠文化的魅力,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将盘瓠文化元素融入文学、艺术、历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实现“授业”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2.规范引导,激励创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需明确非遗项目引进的具体标准和流程,并对传承人的职责范围、待遇及考核机制等进行详细规定,以确保非遗项目在校园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3.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实体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造盘瓠文化特色景观。如在校园内设置盘瓠文化主题公园,布置盘瓠雕塑、图腾壁画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感受到盘瓠文化的氛围。同时,将盘瓠文化中的雕刻、园艺等非遗技艺融入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装饰中融入盘瓠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在网络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盘瓠文化传播的新阵地。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布盘瓠文化的相关资讯、研究成果和创意作品,让师生和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盘瓠文化的最新动态。同时,借助云课程、在线讲座等形式,开展盘瓠文化的远程教育,以扩大盘瓠文化的影响力。[8]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盘瓠文化的传播方式。如开发盘瓠文化主题的App、小游戏等,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师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措施,盘瓠文化不仅能够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盘瓠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活动
1.建立非遗相关社团,激活文化传承的细胞
高职院校应鼓励并支持学生自发成立盘瓠文化相关的非遗社团,如盘瓠文化研究社、盘瓠手工艺协会等。这些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工作坊、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盘瓠文化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社团成员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如赴盘瓠文化发源地考察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记录口述历史,整理成研究报告或文化手册,为盘瓠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