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马丽雯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0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重要后备力量,其核心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791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调查问卷》调查了所选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果发现,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一般素养方面发展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文化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表现欠佳;专业素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据此,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校园合作等策略,以期全面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核心素养;现状调查;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29-04

一、引言

尽管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但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的实现亟须大量专业能力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支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标志着学前教育步入“有专门法可依”的新阶段。学前教育法中规定“坚持教师为基,提升队伍素质”,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重要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即个人成功与社会健全所必要的素养[2]。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状如何?学生的哪些素养能力相对较强?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推进高质量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级和2024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2023级学生425人,2024级学生366人。共发放《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调查问卷》791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男生3人,占比0.38%,女生788人,占比99.62%。第一志愿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比率为80.03%,第二志愿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比率为13.40%。30.9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习或见习,72.82%的学生有提升学历的计划。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沈阳师范大学刘胜男的硕士论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特点研究》中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调查问卷》[3],该问卷共有67道题目,包括一般素养和专业素养这两个维度,其中一般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该问卷一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大维度的信度,分别是0.754和0.944。问卷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928,说明问卷量表整体信度非常好。因此,本研究采用此问卷作为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的研究工具。

2.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素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文化基础一般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89.13%的学生偶尔接触或喜欢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而仅有8.22%的学生非常喜欢。其次,67.64%的学生表示他们偶尔阅读人文知识,显示出一定的兴趣,但阅读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16.18%的学生几乎不读,而经常阅读和每天必读的人群相对较少,分别占11.25%和4.93%。这表明,虽然人文知识在受访者中有一定的接受度,但深度和频率上仍然不足,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

2.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首先,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60.18%)偶尔会自我总结与反馈,12.26%的学生在学习后从不会进行自我总结,只有5.69%的学生每次都会进行自我总结与反馈。这反映出学生在自我反思和总结方面的能力较弱,没有养成按时总结的学习习惯。其次,针对“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更倾向于”这一题的分析数据显示:66.5%的受访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这表明大部分人倾向于寻求外部帮助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意识。13%左右的学生选择放弃或随便应付,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或缺乏有效的自学策略。只有20.99%的学生选择独立解决。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权威批评的态度显示出明显的分歧。38.31%的学生选择“先试试,不行就放弃”,27.43%的学生选择“坚持自我”,剩下近1/3的学生选择“立刻服从”和“犹豫不决,自我保留”。最后,针对“当无意间听到有人提起自己,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这一问题,数据分析显示,36.79%的学生对自己被提起时的心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自我反思和相对无所谓的态度上,19.34%的学生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只有7.08%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被夸奖。此结果反映出学生在被别人提及时,普遍存在一定的自我怀疑和不安情绪,且对他人看法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

3.学生社会参与度相对较高

首先,对于“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乡镇工作的政策”,大部分学生(70.92%)表示如果有好机会他们愿意前往,并且11.63%的学生愿望极其强烈,表示十分愿意前往。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农村、乡镇工作持积极态度。其次,43.36%的学生在网络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或者社会问题的负面评论时,无论事实如何,都会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1/3左右的学生选择认真考虑后理性评论。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负面评论时并不倾向于跟风或完全置身事外,而是选择维护国家利益或进行理性分析。最后,近一半学生(47.03%)假期在家经常做家务,27.43%一直做家务,只有1.9%从不做家务。此项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从事家务劳动的频率较高。

(二)专业素养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1”为很不符合,“5”为很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核心素养越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大值为5分,总平均值为3.65分,说明学生的专业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在年级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23级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得分与2024级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2023级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方面并不比2024级学生表现更好。2023级学生专业知识得分在统计学水平上明显高于2024级学生专业知识得分,说明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总体而言,调查数据表明,专业知识随着学生的年级在增长,其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专业能力并未随之提升。这暗示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强化对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3.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在志愿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志愿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志愿等级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全部小于0.05。具体而言,不管在专业理念与师德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抑或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第一志愿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平均得分均高于第二和第三志愿的平均得分,这表明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表现相对更为突出。

4.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在幼教工作经验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经验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如表2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工作经验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专业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总体而言,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知识在没有幼教工作经验、有见习经验、有实习经验、有见习及实习经验四个水平的平均得分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教工作经验会显著影响他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不同幼教工作经验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9>0.05),这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教工作经验对其专业能力的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见习及实习经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专业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5.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自我总结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阶段性学习结束后自我总结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自我总结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均会产生显著差异,P值全部小于0.05,这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的自我反馈习惯差异会显著影响他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在没有总结、偶尔总结、大部分时候总结、每次都总结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59、3.07、3.47、3.99,呈直线上升。研究表明,经常总结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长专业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将人文历史、艺术鉴赏等课程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开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观察与评价等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依托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设跨学科融合课程,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与幼儿教育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4]。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学前教育改革热点”“学前教育法”等前沿热点,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理论知识。再次,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认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学前教育的认同感。最后,强化课程层次性。一年级以基础知识为主,二年级聚焦专业技能,三年级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基于案例的课程和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反思机制,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监控知识形成的过程[5],在课程中设置学习反思模块,要求学生定期总结课程内容,形成反思报告,并在课堂中分享。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对权威批评的过度敏感,增强自信心,树立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其次,丰富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研究表明,抱有一定的职业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70.92%的学生愿意去农村、乡镇工作,这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策了解不足,应进一步加强社会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国家政策尤为重要,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处处育人[6]。还可以开设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基层教育的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并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乡村幼儿园的支教活动,增强他们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感性认知和职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