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职业教育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作者: 何丹 杨丹阳 李科伟 梁晓峰[摘 要]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近年来与“双师型”教师和教师队伍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摘要简析,并结合文献综述,从学校、行业和教师三个层面探讨“双师型”教师和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医学职业教育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 键 词] 医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4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其中“一体、两翼”从省级、市级和行业层面出发,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的职业教育改革,成为基层实践和改革的重要载体。“五重点”是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二项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起源与发展
以“双师型”教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1995年及之前共检索出16篇文章,检出文章中王义澄在1991年发表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文中指出,“双师”就是“教师+工程师”。1995年,国家教委(时称)印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其中对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要求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占比要求[3]。此后,“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名词,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高频次出现。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二十条”,将中国职业教育代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其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更是以专项工作的方式直接明确了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要求各地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可结合实际明确破格条件。
可见,“双师型”教师概念从学术研究起源,经过实践发展到国家政策文件重视执行,总体目标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产业升级优化需求,服务于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在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办法或细则的指导下,学校已经知晓“双师型”教师从“双证书”到“双能力”的标准,然而,在制定学校标准时,对职业技能证书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企业行业实践工作经验中的具体能力要求关注不足。缺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的体制机制,学校未把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考核纳入业绩考评、岗位竞聘、职称评审等对教师个人激励较大的重要工作中,仅是设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不能形成长效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层面
除了教育部确定建设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外,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设一批共享开放的本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但目前看来,国培基地以外的很多企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角度不同,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时间较短或者岗位受限等,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不愿成为共享开放的本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时可能会存在岗位薪资报酬、工作相关保险和差异化管理等具体问题。此外,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可能仅出于工作岗位的刚性需求,而非出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切实需求,这导致实践过程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角度不同和格局站位不长远导致“双师型”教师建设队伍推进有一定困难。
(三)教师层面
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和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双师”素质的能力和意义,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去企业参与实践,尤其是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初期,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企业没有对应的报酬,教师就不愿意参与企业实践甚至也不愿意参加国家针对性制定的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等项目。部分教师因为专业的原因或者当地没有共享开放的本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接纳而无法进行实践,现实困境制约了“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发展可能。
三、医学职业教育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学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类别(代码为52),包含48个专业,培养的医药卫生人才服务于基层医疗系统和机构的各个岗位,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队伍能力保障、构建基层医疗网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学职业教育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医教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并推动科教融汇。医学职业教育中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中医药类专业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师资来源有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以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实施教师遴选、培训、考核评价体系等有利于促进医教协同,推进医学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医学职业教育规范的教学体系、科学的教学规律、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扎实的技能训练提供了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
医学职业教育中有较多专业和产业有密切的关系,如口腔医学技术和义齿加工修复产业、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和中药学产业、老年保健与健康和银龄产业等,在这些专业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师资来源是企业行业的一线专家和工匠人才。此外,学校教师也需要通过常态化的学习、进修等方式增强对行业“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了解和认识,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校和企业教师的交流和成果转化,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持续为行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转型输送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
在医学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领域,有一些专业如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眼视光仪器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等是国家倡导的医工融合的潜在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医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和工程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共建教学团队,了解相互需求,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现代化工程技术进行交叉融合,用科技思维解决医学的实际需求问题,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产品,推动医学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医学职业教育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实施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双优先的基本原则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因此,须秉承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对医学职业教育而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基层医药卫生岗位的,这些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直接受到在校学习期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影响。因此,医学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要兼顾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双优先的基本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监督管理,在全过程中加强教师和医师的职业道德的考核和监督。以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范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见习实习中为学生示范,上好职业道德风尚第一课,实现建设医学职业教育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核心意义。
(二)遵循国家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双重文件
首先,医学职业教育要遵循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各校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同教育层次和专业大类,进一步制定层次分明、标准清晰、过程规范的政策,并细化相关规定,及时制定和修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且相关规定需细化到每个专业实际[4-5]。
其次,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医教协同。医学职业教育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需遵循医学教育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提出院校要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6-7],因此,各院校还需要积极加强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或基地等的紧密联系,共同从教师的医德医风、理论教学能力和临床带教能力等方面进行协同联动建设。
(三)秉持各医药卫生专业“分类施策”的原则
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双师型”能力中的实践教学能力能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和差异。以医学职业教育“双师型”要求的实践能力为例,医药卫生类的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指导学生进行医药卫生的临床诊疗、护理、公共卫生和健康知识宣教[8];药学和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需要到和专业对口或相近,具有一定规模和业界影响力、管理水平较高且有契约精神的企业中,培养药材种植和营销、义齿修复中数字化设计等相关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互聘共用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9]。
(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国家基地
加强校企院等多元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基地,畅通校企院之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和流动渠道。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首批入选的基地共有170家。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和校长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因此,校企院多元合作建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基地,可参照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对标建设,在符合校企院多方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下,强化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提高校企院多方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产—教—研—用的融合发展局面尽快形成,服务经济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和措施
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地建设“双师型”素质的理论培养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家精神、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信息技术等职业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和方式方法培训培养外,还强调与医学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相关的精神培养,包括敬佑生命精神、救死扶伤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大爱无疆精神、严谨求实精神等,将这些精神与医学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更新的培训相融合,使校企院多方的“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随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进阶。此外,还可组织双师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学校、医院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双师素质技能比赛,如教学能力比赛、业务技能比赛等,以赛促建,营造良好的双师素质氛围,增强教师和医师的双重职业荣誉感[10]。
(六)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力度
各单位要具体落实“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认定的初、中、高各级“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学习保障、先进评选和工作量认定等多项工作中给予具体激励,以解决教师对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如学校在评定教师职称时,可将教师的临床服务和能力、社会服务和贡献、公益活动参与度与影响力等作为参考因素纳入评分体系,医院、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定级等活动中可对职工的教学情况和效果进行考量,以激励教师产生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内生能力。教师产生内生动力后,各院校的教师管理部门,如人事处、教师评价发展中心等,可结合教师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制定其“双师型”能力发展一人一策,实现政策的公平性,促进医学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满足职业教育中多种项目的师资队伍条件,且为医学职业教育中医院作为临床教学的主阵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