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求视域下航空服务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研究

作者: 韩丽 朱麒铭

[摘           要]  基于航空服务行业对从业者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分层次的课程模块设计,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及高级拓展模块,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订单班”与“岗位实习”双模式,共建高仿真实训基地,并引入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此外,强调了政策支持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实现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的重要性,为推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岗位需求;航空服务专业;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57-0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更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提升质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推动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航空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构建符合航空服务行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航空服务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素养

航空服务行业的岗位需求直接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系列核心素养,以保障乘客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并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是服务意识。航空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以乘客需求为导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体验[1]。二是应急反应能力。无论是机上突发状况还是地面紧急事件,从业人员需具备迅速判断和正确应对的能力,确保乘客和航班的安全。三是沟通能力。航空服务岗位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确保在多变的环境中高效传递信息。四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在国际航线和跨文化交流中尤为关键。服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以便与不同国籍乘客进行顺畅交流[2]。五是心理承受能力。面对长时间工作、高空飞行及突发情况,航空服务人员需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保持良好的工作表现。应对乘客情绪波动或突发事件时,心理承受力能帮助从业者在高压下维持冷静,以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块设计

(一)课程模块的架构及分层

航空服务专业群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模块设计需兼顾职业教育的阶段性与连贯性,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以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的科学衔接[3]。课程模块整体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和高级拓展模块,从基础知识与技能开始,逐步进入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拓展。

1.基础模块。该层次面向中职阶段,涵盖航空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服务礼仪、普通话、英语基础、基础客户沟通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打好“职业基本功”。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航空服务的基础认知,理解航空服务行业的整体概况,初步接触行业规范,并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2.核心技能模块。该层次重点涉及岗位能力和行业技能培养,如航空安全、乘客应急处理、跨文化交流、危险品识别等。这一模块的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标,注重技能的熟练与操作的规范化,确保学生在面对乘客时能够从容应对。

3.高级拓展模块。该层次是面向高职阶段课程的拓展与提升,涉及高阶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诸如危机管理、国际航线服务、特种乘客服务等复杂领域的深入学习。该模块课程设计紧贴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高阶需求,使学生具备岗位适应性和处理高压情境的能力。同时,引入“订单班”形式的定向培养,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训机会,使其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

(二)基础技能课程的贯通设计

航空服务行业对基础技能的要求贯穿从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中,基础技能课程需体现“持续培养”与“层层递进”的特点。

在中职阶段,基础技能课程以打牢基础为主,内容偏向“适应性”“实用性”,帮助学生对航空服务行业建立初步认知。例如,服务礼仪课程涵盖了行业规范,如行为举止、待客礼仪、职业形象等,学生通过课堂模拟与训练,逐步养成符合行业要求的服务态度和标准化服务行为。语言沟通技能课程则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与乘客沟通的基本技巧,为之后的外语学习奠定基础[4]。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建立对服务情境中心理压力的有效应对能力。

在高职阶段,基础技能课程在内容和训练强度上均有显著提升,强调从“基础性”向“实操性”过渡。例如,服务礼仪课程中增加乘客个性化服务的内容,以适应多样化乘客需求。沟通技能课程进一步深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真实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节奏与技巧。英语口语课程扩展为场景化英语表达,并融入航空专业术语,使学生能够应对国际乘客的服务需求[5]。情绪管理课程结合心理学基础,帮助学生在高压环境中更好地控制情绪,提升乘客体验感。通过这些递进式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基础技能随学习进度逐步强化,使其在进入岗位后具备稳定、扎实的服务素养。

(三)专业技能课程的层次化设置

为满足航空服务行业对岗位技能的专业要求,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技能模块设计需呈现“分层递进”的特点,形成从“初阶技能”到“高阶能力”的稳步提升过程,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含基础服务技能、岗位适应技能和综合实战技能三个层次。

1.基础服务技能。基础服务技能课程在中职阶段进行,涵盖航空安全常识、客舱服务基础、票务系统操作、行李管理等初阶技能。课程设置侧重于“岗位入门要求”,帮助学生对岗位核心服务流程有基本掌握,并具备执行航空公司服务标准的能力[6]。这一层次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航班运营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包括乘客引导、机舱整理等操作,使其具备进入高职学习的技能基础。

2.岗位适应技能。岗位适应技能课程在高职阶段中期设置,注重细化服务内容及岗位要求的多样化,涵盖如“应急处理能力”“客舱安保操作”“乘客心理疏导”等专业领域。通过模拟演练、实战模拟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操作技能和反应能力。例如,应急处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执行能力,通过“场景再现”让学生练习如何在乘客不适、航班延误等情境中灵活应对。

3.综合实战技能。综合实战技能课程在高职阶段后期进行深化,以“岗位实习”“定向训练”为主,通过“订单班”合作,校企联合培训学生,使其在工作环境中提升专业技能。该层次课程重点包括国际航班服务、VIP乘客专属服务、紧急救援操作等高阶应用技能[3]。订单班实训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接受导师指导,通过真实情境的实战培训积累经验。这一模块的设置旨在使学生获得行业中直接的工作体验,确保其在进入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缩短职业适应期。

三、航空服务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订单班”和“岗位实习”双模式

在航空服务专业的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订单班”和“岗位实习”双模式,旨在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的全面提升。校方在新生入学初期即与合作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合作,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行业标准及服务流程,精心制定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方向。双方在“订单班”协议中明确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包括服务礼仪、沟通能力、应急处置等具体技能要求[7]。随后,学校与企业合作定制课程,对于在中职阶段完成基础培训的学生,在进入高职后会系统性地学习定向培养的技能内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协同授课,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高度契合。校企双方的合作还涵盖了制定一套针对学生的培养考核指标,如采用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考核形式,在训练进程中逐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确保其技能水平能够满足企业的预期要求。企业在“订单班”项目中派驻专业导师,定期参与校内教学活动,并在特定项目或任务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基于实际岗位的悉心指导,以助力学生在校园内就能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服务规范。在学生完成“订单班”课程后,进入“岗位实习”阶段,通过校企联合安排实习岗位,安排学生到航空公司、机场等实际工作岗位实习[5]。在实习阶段,学生需严格按照岗位要求执行真实的服务任务,企业导师将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反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通过安检、乘客登机管理、行李处理等服务岗位的轮岗实践,学生能够全面接触并熟悉多样化的工作场景,深入体验岗位需求的全流程。这种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浸入式”学习,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二)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真实或模拟情境下的技能训练

共建实训基地是实现航空服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的核心途径,以“仿真+实战”的方式将岗位需求引入教学,通过真实或模拟的训练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无缝衔接”过渡。为此,学校与航空公司或机场合作,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标准和功能规划,确保设备、场景与实际岗位环境高度一致。基地建设初期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布置与机舱、安检、客舱服务、登机等环节相关的模拟设备,如登机口值机柜台、机舱乘客座椅、安检仪器、应急疏散通道等。此外,合作方还需提供真实的安保检查流程、客舱布局图及服务规范等相关资料,以确保模拟环境达到“高仿真”的标准,从而构建出学生技能训练的实景环境。实训设计初期,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技能训练”和“情境模拟演练”两部分,首先,学生通过基础训练熟悉设备操作、乘客引导、礼仪规范等基础操作,确保“标准化动作”的熟练度。其次,课程进入“情境模拟演练”环节,根据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设计多种服务和应急情境。每一个模拟场景均由校企双方根据真实案例联合编写,例如乘客突发不适、航班延误、特殊乘客服务等;此时,实训基地的指导人员(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将扮演乘客、同事角色,通过“情景再现”方式模拟突发状况和服务难点,学生需在此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训练全程由导师根据行业服务规范进行实时记录和反馈,指出操作流程中存在的偏差或不足,强化学生对岗位流程的理解和适应。最后,通过实训基地的阶段性考核,考查学生在“高仿真”条件下的岗位适应能力,将日常培训内容向实战经验有效转化,确保学生在真正的岗位环境中能够熟练操作。

(三)引入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协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航空服务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贯通模式中,引入双导师制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实施流程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导师选聘与分配阶段,学校根据航空服务行业的岗位需求,精心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内导师,同时与航空公司、机场、地勤公司等合作企业联系,选聘具备多年一线实战经验的高级从业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并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导师分配[8]。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具体职责通过“课程导师手册”得以明确界定,进而形成了涵盖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