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中医学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彭俊亮 范国正 彭毓斌[摘 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1+X”证书制度为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课证融通提供了新的教学“风向标”。以高职中医学专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在“1+X”证书制度下,如何实现课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效融通。通过与中医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深入对接,分析了“1+X”证书制度下中医学专业课证融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包括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体系的优化等。旨在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又能提升其专业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改革方案的有效性,为中医学专业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课证融通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关 键 词] 中医学;“1+X”证书;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129-04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转变,“重技能、轻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德技并修”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中医学专业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受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课堂参与性不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和相对固定的教材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建立适合的学习方法,领悟中医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中医类课程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1]。
在这种大环境下,讲授式理论教学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职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目前,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相对较低,2024年、2023年通过率分别是48%和23%。要改变这一现状,发挥就业的主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学习、心理特点朝不同的就业方向发展。根据中医学专业的岗位面向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课证融通,将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与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老年康体指导、家庭保健按摩、芳香理疗师等“1+X”中医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及内容融入教学,推进中医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促进书证融合,着力培养中医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面向应用型本科、高职本科(专科)、中职类院校在校生及从事中医卫生健康服务的社会类考生提供培训及考评服务“1+X”证书制度同样适用在中医领域。
二、课证融通的基本模式和目标
课证融通不只是将相关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和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而是要将这些内容与日常的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找准教材与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内容“契合点”,实现本专业的岗位面向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深度融合。从本专业开设的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课程来看,其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结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堂灌”式理论教学既不符合高职高专类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越学越吃力,逐渐丧失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针对高职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学校该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实验实训室条件有限,以及临床医学类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必要性,和医院进行相关教学、临床等方面深度合作,不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未来职业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在医疗环境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高职院校“1+X”证书与课证融通的联系
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现在大力倡导的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受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肤浅学习理论,难以联系实际。“1+X”证书制度就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加入许多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兴趣,对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模式。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它立足职业工作岗位,将课程知识技能和职业考证要求相结合,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素质高、实用性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3]。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医学思维和实操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培养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4]。
四、基于“1+X”证书的高职中医学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思路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模式,一年级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医学实践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并专业技术。二、三年级的大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安排与本校合作的临床教学定点医院,由院方的临床一线教师结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和相关“1+X”证书制度下的中医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授课,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知识随学随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汇、相互印证[5]。增强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兴趣和信心也随之提升。本教改模式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教学方式、评价考核、制度创新等层面进行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
(一)“融”在校企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或医院之间在教学、临床、就业等方面建立的有效合作机制,学校主要承担文化育人职能,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只有在企业或医院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实践操作训练,才能进一步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作为未来的医卫类工作者必须具备“业勤精专、吃苦耐劳”的行业“工匠精神”和为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这些难以通过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学校与医院之间的深入合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有效调动其对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会到应用于实际的成就感和职业的价值感。因此,在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是必要而且可行的[6]。
(二)“融”在临床教学模式
中医临床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与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医学综合考试考点和体系接轨,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7]。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融入临床真实工作情境,实训课可请医院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兼职学校实训课辅教,联合校内教师按照岗位从业标准和要求共同指导实践技能项目的教学,实施校院的深度合作。为实现在校学习与医疗机构实践的深度对接,一方面建设及优化校内的中医实训室,如打造高度仿真的医院中医治疗室,配备软、硬件设施齐备的中医四诊、针灸推拿等实训室以及高仿真的VR虚拟临床情境技能实训室等;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临床教学基地,开展“医教协同”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并进行跟岗锻炼,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融”在教师评价考核
在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落实“同步制”,期末考核注重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在学校与定点临床教学医院分别由任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做出形成性评价,最后根据课程标准中所赋予的权重给予学生该门课的综合素质成绩。第三学年实习后进行毕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要求。学校与医院共同制定相关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方式,充分保障校内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待遇、福利等,将学生的出勤、阶段考核、安全管理、综合素质成绩与最后能否达到毕业要求挂钩。
(四)“融”在学生思政教育
高素质的工匠是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课证融通”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校学习和培训能够体验到医院工作中需要的临床技能和诊疗方法。在“课证融通”模式下,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性,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是重视整个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强调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养成一脉相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职业的职业精神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9]。如今,医卫类专业职业素养考核已经融入未来职业证书中。所提倡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要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追求,强调精湛的技能、敬业的态度、创新的思维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通常表现为敬畏职业、热爱工作、敬业奉献和追求完美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应有的基本思维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工作中培养勤奋进取、坚韧不拔的品格,在生活中培养乐于助人的道德修养,这是高职院校打造“思政课堂”育人模式下的重要任务。
(五)“融”在制度职责建立
为保障学生在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顺利完成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应明确理论课教师与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带教教师的相关任务与职责,明确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和评价方式。将班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平均分成数组,分配给医院相应专业学科不同的带教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要求进行相同内容与进度的授课,学期内多次进行小型考核,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记录,期末结合出勤等项目,汇总计算出每名学生的期末成绩。学校与医院的教师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五、讨论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在教学手段、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上都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是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接轨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特点,在“做中教、做中学”,反复临床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1+X”证书制度,拓宽自身就业渠道。
这种模式旨在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其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与中医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10]。在实施过程中,课证融通需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融合。同时,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考试需要统筹安排,同步考试和评价,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成果相互转换,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使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融合。同时,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同步考试和评价,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相互转换。
然而,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难以普及的原因有:
一是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不一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直接转化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职业教育往往强调实践技能,教师长期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存在不足。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随着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满足职业资格证书的新要求,但这一点可能未得到部分学校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年龄较大的教师可能缺乏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的能力,或仍在沿用传统的单一输出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影响课证融通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