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初探

作者: 黄元贞 杜丽君 翟俊文 陈虹

[摘           要]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构成,也是民族精神与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园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园林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园林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推动行业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高职园林专业教育中,如何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怎样培养具备地域文化认知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下园林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旨在深入探讨地域文化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路径。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园林;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169-04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1]。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艺术、设计、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领域。在园林专业中融入地域文化的传承[2],不仅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还能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本文探讨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通过对具体培养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出传承与创新并重、跨学科合作等培养原则,旨在为高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3]。

一、高职园林专业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高职园林专业是一门集美学、生态学、建筑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植物养护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

首先,高职园林专业借助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在学生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理解并感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江南水乡园林的柔美婉约,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都成为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

其次,高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在园林设计中巧妙融入地域文化元素[5]。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更是对地域特色的创新与升华。

再次,高职园林专业在传承地域文化的根基上,积极促进其创新与发展。学生尝试在设计中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作出既蕴含地域特色又契合时代审美的作品。比如,在保留传统园林布局和造景手法的同时,引入现代材料和技术,使园林作品既保留古朴韵味,又洋溢着时尚气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园林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6]。

最后,高职园林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途径,将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果推向社会。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时,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园林规划中,为城市绿化美化、乡村旅游开发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他们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地域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高职园林专业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其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二、高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家层面: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布局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推动园林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农林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都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美丽中国”等目标,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园林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园林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园林专业未来前景广阔。此外,还有不少利农利林政策,比如许多地区设立了苗木花卉发展专项资金,提供保险支持政策等风险保障措施。尽管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园林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却仍然相对冷门。一是专业未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园林专业常与艰苦的工作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和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挂钩。这种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生和家长对园林专业的选择意愿,致使他们更倾向于那些看似更具吸引力、就业前景更为广阔的专业。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削弱了园林专业的吸引力。在部分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园林专业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园林专业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园林专业对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

(二)社会层面: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园林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然而,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是,尽管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但真正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较为稀缺。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绿化需求的推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绿化成为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的关键举措。公园、广场、街道绿化等项目的持续增多,使得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二是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园林专业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文化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强劲需求。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园林设计在景区规划、度假村建设、古城打造等文旅项目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7]。特别是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社会对能够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园林设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三)学校层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园林行业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当下,社会迫切需要“有情怀、懂管理、会设计、能施工”的新型园林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岗位人员。然而,目前高职园林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情况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致使毕业生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较弱,无法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一是高职园林教学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早期的教学中,甚至出现连续两节课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情况,完全没有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过程[7]。如今,课程仍多停留在方案的具体讨论层面,未能把专业理论、优秀案例以及地域文化真正融入实际方案教学中,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方案设计相结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师仅布置一个模拟项目作业作为课程作品,学生无法真切体会行业中的相关要求、标准和流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学习效果并不显著[8]。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课程内容多年未更新,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满足当地园林工作的实际需求,造成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三是产教融合不足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课堂上的专业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四)个人层面: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

据统计,全国每年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占比仅为60%。这意味着国家和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未能充分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力量。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遍存在执行性差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也不够到位,致使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认知与规划。一是行业认知模糊。部分学生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定位的认识较为模糊,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坚定的信心。二是实践经验匮乏。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进而影响了自信心。三是自我期望过高。部分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渴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技能并取得显著成就,而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他们专业自信心下降。

三、地域文化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高职园林教育应紧密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育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园林技能型人才[9]。学校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并将这些融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课程设置应广泛覆盖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学等多个领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园林工程的技术要求与施工流程。而借助实践教学,学生可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自身的设计能力与施工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9]。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组织实地考察、开展项目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技能,增强职业适应性。同时,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背景的教师,提升教师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投身行业实践,保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以此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园林设计竞赛和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高职园林教育体系在传承传统园林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应着重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10]。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年级以理论通识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程可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教学。以漳州为例,其植物特色可从“五湖四海”切入,“五湖”即南湖、西院湖、西湖、碧湖、九湾湖;“四海”为水仙花海、四季花海、荔枝海、香蕉海。学生在学习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能力。二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样要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建筑设计中的亭、台、楼、阁、题刻、碑记、字画等,不仅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自然生活环境的热爱与向往。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和民风特点不同,园林设计也呈现出各异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条件相对局限,建筑设计风格多富丽堂皇、粗犷大气,且因地域和气候因素,注重宏大、厚重,尽显皇家气派;南方地区园林因地域面积狭小,设计风格更倾向于曲折幽深、淡雅朴素,气候温润,使得设计精巧、细腻,追求意境深远[8]。岭南地区的园林设计则更为宽敞,具有鲜明的热带地区风光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考量地域文化背景[9]。一方面,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地域文化概论、地域园林史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另一方面,在专题设计等课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创作与实践。此外,邀请地域文化专家、园林设计师等进校园开展讲座与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根据地域文化元素相关的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从根源上保证学生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相契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即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以及良好创新能力的园林专业人才为核心。这一目标需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为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指引。二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三个维度入手。专业实践应涵盖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设计竞赛等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发力,打造园林植物园、园林设计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环境。另外,拓宽校外实习基地渠道,与园林企业、设计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接受实践锻炼。四是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模拟园林设计、施工等流程,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构建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明确目标、优化内容、完善平台、创新方法,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此方能培养出兼具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和良好创新能力的园林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