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蒋彬斌[摘 要] 产教融合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明确了知识、技能、素质和就业四大目标,从深化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使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型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创新路径。同时提出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和注重过程监控等保障措施,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165-04
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2023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产教合作的目标和措施,旨在借助政策引导和激励,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产教融合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关键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深入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夯实专业基础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1]。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趋势融入教学,能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前沿技术理论。与此同时,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为学生后续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提供有力支撑。
(二)技能目标:提升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采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企业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素质目标:培养综合素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借助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领导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业趋势,培养其跨文化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四)就业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提前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规范,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也能发现并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实习实训,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与创新
1.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深度融合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共建产业学院成为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它不仅能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平台[2]。具体而言,共建产业学院可借助以下途径实现深度融合:一是明确双方责任与权益。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制订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双方需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分工,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为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学院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设施和真实工作环境,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贴近行业实际的实践机会,高校的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也应向企业开放,促进双方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创新。三是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学院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通过举办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加强产学研用各方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3]
2.开展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需求
订单式培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它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实施订单式培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其二,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应打破传统学年制的束缚,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企业需求和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并通过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工学交替等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高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采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订单式培养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4]
(二)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1.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成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内容更新小组,定期收集产业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并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以此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其次,强化跨学科融合。随着产业融合的加速,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最后,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高校在调整课程内容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引领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设计,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5]
2.引入企业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引入企业课程资源,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6]。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建立企业课程资源库。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课程资源库,包括企业案例、真实项目、培训课程等,为师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鼓励师生利用企业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开展企业课程进校园活动。高校应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运营、技术革新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加强师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和产业发展趋势。其三,推动校企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融入课程教学中。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不仅可以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还可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优化
1.打造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内实践基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践基地应依据产业需求进行规划建设,从多方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7]。其一,在设施设备方面,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购置先进设备,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与工具,为实践操作提供硬件基础。其二,在实践项目设置上,要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相契合,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在实践教学管理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成果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其四,加强实践基地与高校各专业的协同合作,整合多学科资源,避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实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促使高校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拓展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寻找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实践的企业,确保校外实践基地的多样性。例如,工科专业可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文科专业与传媒、金融等企业合作。其次,高校与企业要共同制订校外实践计划,根据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和内容。企业应提供丰富的实践岗位,涵盖从基础操作到项目管理等不同层次,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机会逐步提升能力。最后,高校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和企业的资源解决问题,同时建立校外实践导师制度,由企业资深员工担任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操作技能,还能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8]
(四)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发展路径
1.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是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践锻炼,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提供经费支持、计入工作量等,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实践平台。二是注重教师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确保教师实践锻炼的效果,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制订实践锻炼计划和方案。实践锻炼内容应紧扣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确保教师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实践锻炼还应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成果转化和应用。高校应鼓励教师将实践锻炼中的经验和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活动,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9]
2.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是优化高校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的信息和动态。首先,高校应拓宽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如企业推荐、人才招聘网站等。在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确保其能够胜任高校的教学任务。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兼职教师的引进计划和方案。其次,为了确保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可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