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作者: 胡珍珍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以往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研究
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能否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度、参与感、自觉性以及专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显然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唯有借助多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有效引导”,方可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功实施“有效引导”策略,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再依据小学生的兴趣喜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赋予数学课堂较强的实效性与吸引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议小学数学教师采用对比、假设、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经验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习障碍来自小学生缺少归纳与总结的意识,导致所 掌握的数学知识点过于零散,难以形成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总结经验。首先,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新知识时,有必要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些新知识之前,可先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等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这种双重教学功效,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住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引进多样化教学实施策略
目前,存在多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师实施 “有效引导”教学提供支撑,例如,在背诵乘法口诀时,如果让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机械化记忆,个别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说悄悄话等现象,其他学生也难以集中学习。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乘法计算题,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实施“有效引导”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引导”策略,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可以建立起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获得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