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情深,何惧缘浅?

作者: 燕茈

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半夜打电话来,说他失恋了。他的爱情像一部长长的小说。他曾喜欢过隔壁班的同学,穷追不舍了七八年,最终女生被感动了,见过家长,后来还是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他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去看电影了。

我问他,到底爱不爱她?为什么不解释呢?他说不想解释了,于是就散了。她可能觉得他得到了就不珍惜,瞒着她跟别人看电影去了;他可能觉得她不够信任自己,看个电影而已,大惊小怪。分手的时候,听他诉苦,他是爱她的,可她不回头,执拗地消失在他的世界里。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心里总是飘忽着沧桑悲凉之感。一段感情的开始或者结束,说不清谁对谁错。忽然就想起《何以笙箫默》里的一句台词:“既然情深,奈何缘浅。”感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时,总是归结为缘浅。这样理解的话,或许会让难过的心好过一点。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轻易退出一个人的感情世界,或许是他们之间爱得不够多。真的爱情,是一种在闹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愿意哄,道歉的时候另外一个人选择包容的两厢情愿。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期待过这么一个人,对自己好,只对自己好。一份不浮夸却实实在在的爱,任岁月怎么斗转星移,任世间怎么沧海桑田,都在,一直会在。如今时间过去很久了,那些期待与幻想都离我们很远了,只是想起用这种青春的方式去爱,虽然会有遗憾,但也是天边最美的星星。那些山盟海誓,那些说过的此生不渝,那些一起走过的路、说过的话、遇见过的风景都随着那一声“缘浅”随风而去。

当我们长到一定的年纪,开始明白一份纯纯粹粹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只要感情足够深,是不害怕缘分或深或浅的,怕只怕缘深,情浅。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前世来生,记得黛玉初见宝玉的时候暗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快言快语来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一眼万年的深情,是上辈子的缘还是这辈子的情?

宝玉、黛玉也是一对经常闹别扭的人,他们每次见面都拌嘴,只为了让对方证明自己有多重要。脑海中总是浮现一个画面:黛玉泪如雨下,宝玉一遍又一遍哄着“好妹妹”。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的荷包给小厮分去了,“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黛玉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她的感情很纯粹,她会生气、会吃醋。宝玉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哪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这里真让人感动!他把所有的荷包都挂在外面,唯有黛玉送的藏在贴身的红袄襟里。

“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黛玉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她也不道歉,只是沉默不语。正如陈奕迅唱的,“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宝玉不想黛玉生气,所以让步,妹妹长妹妹短地赔着不是。我想,每个女孩都是沾着晨露的花,娇艳欲滴,一尘不染又妖娆迷人。因为对一个人的重视,终有一天丢失了风度。可是在懂的人眼里,失去了风度的她依然是可爱的,他懂她的不可理喻里饱含深情。

林黛玉的性格和三毛倒是有点相像。三毛说过“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这些看似矫情的话语,说到底是因为在乎。她们都需要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和感动,如果给了你的,你给了别人以后就别想再要了;如果给了我的东西和给别人的一样,我也不要了。

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写过一段往事。荷西怒喊了一声:“你这傻瓜女人!”三毛就生气冲进浴室拿了剪刀便铰头发,边剪边哭,长发乱七八糟掉了一地。荷西离家出走,清晨五点多他轻轻地回来了,三毛哭肿了脸。荷西用冰给她冰脸,又拉她去看镜子,拿起剪刀来替她补救剪得狗啃似的短发。一刀一刀细心地给她剪整齐,口中叹着:“只不过气头上骂了你一句,居然剪头发,要是一日我死了呢——”他说出这样的话来令三毛大哭,两人抱在一起,缠了一身的碎发……三毛剪头发和黛玉剪香袋儿的情形是如此相似,都是因为在意,因为生气,也不乏撒娇。可是这样的无理取闹,总是需要一个人去让步的,如果那个他愿意回头去哄,舍不得她难过,感情就会变得愈加甜蜜。

不管三毛与荷西还是黛玉与宝玉,他们的感情都深不见底,那种亲,只有深爱彼此的人才能如此真切。可是他们都是缘分极浅的人。荷西去世,三毛后来便郁郁自杀;黛玉去世,宝玉后来出家当和尚……或许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和太多的故事很相似,但到底不是同一出戏。只有自己知道,在你心中那个人有多么重要或者让你多么痛苦,只有自己知道,还有多少在乎。原来,所谓的情深缘薄,不过是借口罢了。

下一篇: 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