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探究
作者: 胡永摘要: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不断蓬勃发展,人类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地方民族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文章在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基础上,分析并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树立大数据理念,提升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技能训练,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地方民族院校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大数据,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教育,提升教学效率。文章旨在为地方民族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力图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高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民族院校;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7-007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0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改变。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不断涌现,导致传统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这些发展和变化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发展、服务教育改革的能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开展。地方民族院校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和不断发展,研究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改变。
信息素养最早由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是学习者能够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能[1]。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时代,地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民族院校的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不足、信息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提升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地方民族院校需要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
1 大数据环境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1.1 大数据时代地方民族院校学生基本现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有鲜明的地域和生源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民族高校如西藏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其少数民族生源学生都占据将近一半的学生总量,他们大都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以及较差的基础知识储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烈,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钻研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喜欢轻松、有趣、有画面感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灵活机动、效率高、见效快,适合教师和学生单独个体互动,也特别适合引领学生分组式小组学习,知识点容易掌握,容易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钻研问题的意识,也能够提高师生的个人视野,打破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1.2 大数据时代对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地方民族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大数据时代,信息迅猛增长、层出不穷,对个体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最终的落脚点是每名学生个体信息能力的提升,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要从学生个体能力和专业发展整体需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教师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自身教学,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教到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1.3 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地方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因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等种种因素制约,学生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地方民族院校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信息技术、数据抓取等进行有效培训,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深度数据分析,提前规划专业学习以及发展方向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加强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缩小数字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1 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主动学习信息知识意识不足是提升其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现状,地方民族院校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一线教学人员以及实验室人员等应该注重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接触、收集以及利用信息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不能完全依赖教师讲授、布置作业让学生实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PBL教学等,从根本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信息传播的载体多元化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色,这种快速高效的发展现状对地方民族院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培养其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注重其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检索,在前期培养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基础后锻炼其信息处理和分析中进行虚假信息分辨的能力。要实现能够将信息素养应用于实践必须锻炼学生提取有效具体的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有效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
2.2 将信息素养融入课程体系,加快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地方民族院校应该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校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普及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伦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逐级有梯队地安排相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有目的有顺序地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包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大学计算机文化课程,具体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讲解里面可以侧重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大规模使用的新技术,在大一第一学期打好基础后可以逐渐增加学科难度,比如开设信息检索类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对应的相应信息素养类课程如大数据应用等,指导学生参加和本专业相关的大创、竞赛以及教师的相关课题,加强其数字化信息素养的培养,带领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发。为了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多组织学生聆听讲座、参加培训等。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解决教师角色迁移偏差问题
地方民族院校大部分教师能够紧跟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认识到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其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持教学信息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加了大量的教学互动环节。而小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和优化课堂效果,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主要使用幻灯片、投屏、投影等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的工具性思维制约下规划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时,没有实现或者尝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增强师生互动效果,导致现状依然是教师组织的大部分教学课堂设计并没有加大学生的“学”,依然是偏重教师的“教”,传统教学的惯性使得教师的角色迁移不到位[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是引领学生学习信息基础知识、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因素。地方民族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组织信息学科教师参加线上或者线下针对性培训,掌握前沿信息知识及操作技能。也可以组织信息学科教学小组,团队合作备课,探索适合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当前大数据基础下信息技术学习涵盖内容较多、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面也比较广,可以分模块式备课,每个人负责自己承担的部分,小组之间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2.4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息化教学育人环境
地方民族院校要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整体环境,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机房更新和管理、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大数据实验室投入和使用效率管理、各种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网络平台等信息化资源建设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其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资源与相关的技术,增进知识储备、提高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数字技术环境下,良好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是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和保障[4]。由于在数据整合、查询等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交叉重复等现象,例如各种优质的题库、资料库以及教学视频等,地方民族院校在打造信息化育人环境过程中要重视数据信息整理以及分类工作,灵活使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促进数据资源的收集效率,并且要确保数据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有效地避免重叠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2.5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工具应用方式
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较为消极,他们仍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因此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5],也有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授课过程中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应变能力,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不能快速、独立地解决,对多媒体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也倾向于完成教学任务式机械操作,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关键的原因是没有有效融合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从而导致信息素养培养意识淡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依据教学的要求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掌握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信息综合素养。
2.6 校企合作、翻转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地方民族院校应该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结合当地或者相关的民族地区的特色企业或者产业,充分利用这些地方优势和特色,例如旅游和艺术产业、特色手工艺、制药产业等。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不仅应完善教学设施与条件,还要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熟练运用数据信息与技术,获取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课堂有效性[6]。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将信息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效融会贯通,大数据结合微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上传到班级学习微信群、QQ群等,或者借助其他的各种网络平台,引导和激励学生线上结合线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线上或者线下进行答疑和学习数据统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或者方式方法方面的调整。大数据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能够使其投入基于问题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也能促进小组或者团队合作交流,协同学习,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
3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提升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时代技术背景和学生特点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地带动教育现代化,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地方民族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地方民族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硬件环境、软件工程、教师信息化综合素质等方面体现出地方民族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现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从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策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管理思维模式、教学思维模式的改变,而不光是传统教学形态的改变。本文没有探索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力图在更深更多元的层次上进行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敏,陈哲.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职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8(24):38-39.
[2] 周喜红.大数据时代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6):75-76.
[3] 李蓓蓓.后疫情时期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2):41-43,56.
[4] 班丽娜.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7):30-38.
[5] 何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2):163-164,168.
[6] 雷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2):123-124,127.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