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研究

作者: 董迪雯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立德树人”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向,为“工匠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地制订“工匠精神”教育计划,以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指出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实践策略,旨在为今后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产教融合;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09-04

当下,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凸显了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教育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需做好对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分析,基于“工匠精神”教育的要求改进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高职院校凭借其职业性特征,推动了“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深度融合。而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敬业精神、专注精神及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一精神促使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模式,转而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纳入教学内容,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并且“工匠精神”教育涵盖内容较为多样化,使教师在渗透“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占比,弱化传统教师仅围绕知识开展教学的局限性,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促进了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1]。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工匠精神”教育的主体,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立德树人”理念与“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还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个领域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了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渗透能够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为高职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技能型社会”,使高职院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从“技能型社会”的定义来看,它属于社会系统的一种形态,涵盖体制、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人们在社会中实现技能的形成与提升,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技能的尊重与推崇。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依赖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而“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形成,进而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另外,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着眼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占比,使企业获得兼具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具备兢兢业业以及严谨认真精神的高素质员工,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存在片面性

“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与导向性,但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但仍有较多的院校由于受到落后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在具体的表现上,部分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没有将其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片面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质量不高,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产生了负面影响[2]。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需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但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于“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其在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中也存在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部分高职院校仅简单为学生讲述“工匠精神”的故事以及相关的人物,实践活动的占比不足,无法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是影响“工匠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融合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3]。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评价占据重要地位,做好教学评价可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改进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从“立德树人”视域下审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未将“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情况纳入评价范畴,而另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评价,但主要侧重于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情况的评估。在教学评价形式上缺乏创新,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质量的提高[4]。

(四)教师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均可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质量。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滞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难以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针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同样缺乏创新,未将“工匠精神”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这导致教师的“工匠精神”教育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进而成为影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1.学科教学

为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结合“工匠精神”教育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工匠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高职院校需首先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炼并强调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以此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工匠精神”,从而丰富知识积累,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不同的专业,需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工匠精神”内涵,如机械专业需渗透严谨、认真以及精益求精的内容;护理专业需渗透无私奉献以及敬畏生命的“工匠精神”等,提高“工匠精神”教育的针对性[5]。

2.思政教育

教师还需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度感知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引领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识别思政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而构建一个专业教学、思政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引入“工匠精神”进行拓展,选取各行各业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及其经典案例,旨在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不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培养学生的职业“工匠精神”和特质。例如,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契合点,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相融合,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工匠的传奇故事。以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为例,宇文恺生于隋朝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掌握多种工艺技能,尤其擅长建筑领域,隋朝多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均出自宇文恺之手,如都城大兴城、新都洛阳城、仁寿宫、隋文帝皇陵、观风殿和广通渠,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部分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师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深度融合后,不仅使“工匠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使学生深刻感知到我国古代在多个领域所达到的发展高度,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在教师以古代工匠开展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当代工匠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教师可选择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董礼涛的故事作为教学内容,董礼涛自进入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之后,始终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并不断对工作进行思考与创新,在2007年,以董礼涛个人名字命名的汽轮机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公司推广。在2013年,“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启用,共计取得40余项国家专利,创新成果超过了240个,是大国“工匠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3.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课程,将其与工匠故事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选修课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选修课的灵活性较强,在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还可运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可在选修课中增加人文课程,组织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工匠故事以及历史上“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事件,发挥榜样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更使学生在学习工匠故事的过程中内化“工匠精神”[6]。

(二)优化高职教学模式

1.产教融合形式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这是制约其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针对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需对“工匠精神”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其中,产教融合形式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常用形式,即将生产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与对口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职业能力,更促使学生形成大国“工匠精神”。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与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融合,并引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学徒岗位,通过一对一师徒制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同时发挥师傅的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还可与企业共同设置大师工作室,由企业安排优秀员工承担教学工作与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共同完成项目的研究,帮助学生明确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使“立德树人”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能够在学生中入脑入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