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本科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贾湘琳[摘 要] 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向来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教育是人和谐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大学生劳动培育意识薄弱、劳动教育成效不佳、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于职业本科而言,劳动教育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构建“基融共生”课程体系、打造“全员育人”师资队伍、搭建“专创融合”实践平台、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职业本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劳动教育;劳动意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05-04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动力也不足,这些表现与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相悖。总体而言,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劳动素养的总体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1]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让劳动教育取得预期成效,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劳动培育意识薄弱
在高校中,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存在被弱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家庭普遍缺乏劳动教育理念。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包办了所有家务,致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就造成孩子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此外,部分高校未开设劳动课或设置劳动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较少。以职业本科为例,通过搜索引擎以及访问2019年以来批准的5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官方网站发现,仅有3所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而18所学校的网站上找不到任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
(二)高校劳动教育成效不佳
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知识点,学生记笔记、划重点、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或者由辅导员以班会形式开展。而劳动实践则只是简单地安排打扫教室卫生或宿舍整理,缺乏对劳动实践活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进而出现“有劳无教”的情况。例如,广西某职业技术大学畜牧专业仅开展简单的体力劳动,部分大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实现个体真正的全面发展。[2]这种劳动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反而降低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三)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现有的51所职业本科试点大学中,仅有 1所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教研室,并组建了31人的师资团队,其他学校的相关情况尚不明确。实际上,不少高校的劳动课或劳动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或部分思政课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师和其他重要育人主体并未参与其中。其次,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等教育主体,并没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3]
(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全面
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仅依据参加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形式,或者以理论学习的测验和学习感悟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仅以“达标”“合格”为主。劳动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缺失,没有涵盖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成长提升效果,未能体现劳动教育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育人价值,其全过程育人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4]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类社会基础性的实践活动。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5]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还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唯一途径。
(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是一个统一整体,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教育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能单独孤立地发展。尤其在教育与劳动的关系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脱离劳动不可能有教育。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教育归结为劳动是道德之源、智力之源、强体之源、美感之源、价值观之源。[7]
(三)“核心素养”教育观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未来发展的报告,为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带来的巨大变革,各国纷纷提出这个时代的教育理念。典型代表有欧盟的“关键能力”、美国的“21世纪能力”,以及我国的 “核心素养”学力观。“核心素养”学力观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8]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目标指向和实施路径上与我国“核心素养”学力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职业本科实施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找准劳动教育在职业本科中的定位
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和目标定位,教育部相继颁布了相关指导文件,为职业本科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成为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1.对标本科层次,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
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时,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课时。其中,职业院校需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则要求不少于32学时。[9]这一差异体现了本科层次教育对于劳动教育深度和广度的更高要求。其次,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模块的学时总数不得低于32学时。这一要求不仅是对《纲要》精神的延续和深化,更是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色的凸显和强化。
2.对标职业类型,突出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0]这要求劳动教育必须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与专业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深入理解专业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鉴于职业本科教育更加直接地面向职场和工作世界,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实习实训、工学交替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提前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环境,从而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独特魅力与职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性和高端化特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基融共生”的劳动教育体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核心论断,以及“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的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可以明确劳动在所有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推导出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既应彰显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独特性,又需充分考虑并促进它与其他教育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支撑。
1.专门开设劳动课,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
首先,为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与效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设立独立的劳动课程模块,致力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一举措旨在深化劳动知识的传授,并凸显其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应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该机构不仅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还需承担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管理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任务。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确保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系统而有效的支持和管理。
2.建立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充分融合
为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下,劳动教育应被视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具体而言,应深入挖掘并提炼各门课程中的劳动文化元素,如将“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幸福”“劳动创造美”等核心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三)打造“全员育人”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职业本科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所以,全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当成为劳动教育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构建由劳动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共同组成的 “全员育人”师资团队。
1.对全员加强劳动育人的意识培养
着重加强全员劳动意识与劳动教育意识的培育,促使每位教职员工在自身职业岗位上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让学生切实置身于真实的劳动岗位,如此才能让劳动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劳动规范,掌握通用的劳动技巧及专业的劳动技能。
2.营造全员会劳动、爱劳动的氛围
唯有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让学生亲身走上实际劳动岗位,才能使劳动理念深入学生意识,帮助学生熟悉不同岗位的劳动规范,掌握通用的劳动技巧与专业的劳动技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定期表彰劳动先进典型,树立劳动模范榜样,打造劳动教育品牌。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能够切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发远大的奋斗理想。
(四)搭建“专创融合”劳动实践平台
职业本科人才需具备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复杂操作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应围绕这一目标,搭建专创融合的劳动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获取相应能力。
1.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学校应持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教学型实践基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接近职场的学习环境。同时,主动联合企业组建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毕业设计环节,严格把控选题关,确保选题源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让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全方位体验真实职场,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