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德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 李艳

摘要:师德建设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制度与个体因素,提出以制度保障、文化涵养和专业发展为路径的师德建设策略,旨在为优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伦理  教师发展

引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道德准则。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然而,在现实教育场景中,体罚学生、学术造假、利益寻租等师德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2022年一项针对全国10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约12%的家长反映曾遭遇教师职业行为失当问题。这些现象不仅损害教师群体形象,更对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实践困境出发,系统探讨师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

(1)职业信念弱化与功利化倾向。部分教师在绩效考核压力下,将教学异化为“分数生产”,忽视育人本质。某地中学教师公开宣称“带班成绩决定奖金”,将学生按考试成绩划分为“重点培养对象”与“随班就读生”,导致教育公平性受到质疑。这种工具理性导向的教学行为,折射出教育初心的迷失。

(2)教育行为失范的多样化表现。①显性失范:包括语言暴力(如辱骂学生“蠢笨”)、变相体罚(罚抄作业至凌晨)、违规补课收费等。2023年某市查处的教师违规补课案件中,85%涉及经济利益驱动。②隐性失范:表现为消极教学(照本宣科)、差别对待(偏袒特定学生)、价值观误导等。例如,个别教师在课堂宣扬“读书只为挣大钱”的功利主义思想。

(3)师德评价机制的形式化困境。多数学校的师德考核停留于“填表打分”层面,缺乏过程性跟踪与实质性约束。某省教师职称评审数据显示,近三年参评教师师德考核优秀率高达98.7%,与现实问题形成明显反差。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的失衡,导致师德建设沦为“纸面工程”。

二、师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冲击传统师德观念。教师面临物质待遇与社会期待的双重压力,部分人将职业视为谋生手段而非教育事业。某县城中学教师月收入仅为当地公务员的70%,经济落差加剧职业倦怠。

(2)制度设计的结构性缺陷。①准入机制宽松:教师资格认证侧重知识考核,心理素质与道德评估流于形式。②惩戒机制缺位:对师德失范行为多采取“内部处理”,某地三年间仅0.3%的师德投诉最终被认定为违规。③培训体系碎片化:师德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某市教师反馈“90%的师德讲座是空洞说教”。

(3)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不足。新教师缺乏有效的职业引导,某研究显示,入职3年内教师出现心理焦虑的比例达43%。部分老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在信息化教学中产生挫败感,间接导致师德问题。

三、新时代师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1)构建“制度-文化-技术”协同治理体系。①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师德档案大数据平台,记录教师日常行为(如家校沟通记录、学生评价)。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明确40项负面行为清单(如接受家长宴请、发表不当言论)。试点“师德银行”积分制,将志愿服务、教育创新纳入考核。

(2)重塑师德文化生态:开展“教育初心”主题叙事活动,邀请退休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建立“教师伦理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处理真实师德困境(如家长送礼应对)。设立“师德观察员”制度,由学生、家长组成监督小组。

(3)创新师德培养模式。 ①职前培养改革:师范院校开设《教育伦理案例分析》必修课,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延长教育实习至1学期,重点观察导师的师德实践。②职后发展支持:开发“师德微课程”平台,提供5分钟情境化学习资源(如处理学生冲突的沟通技巧)。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开展压力管理工作坊。

(4)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①家校社协同监督:开通“师德直通车”小程序,实现匿名投诉实时受理。组织家长参与师德评议会,权重占考核30%。②教师共同体建设:成立跨学科师德研究小组,定期发布《师德建设白皮书》。推行“师徒制2.0”,要求高级教师每年完成20小时师德辅导。

结论:师德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的双向发力。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方能实现师德建设从“问题应对”向“价值引领”的转型。只有让教师真正成为“大先生”而不仅仅是“教书匠”,才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

[2] 王晓莉.教师专业伦理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 OECD.Teachers as Designer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