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动画与文理科

作者:邢海洋

ChatGPT的绘图功能飞速进化,吉卜力风格漫画可以一键生成,艺术生的天要塌了。何止是艺术生,从事原画、漫画乃至设计的画家们想必也很焦虑。AI大潮前大学缩减文科扩招理工科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可AI进化到一定程度难道不是文理科通吃吗?学文科却可以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提供服务。

吉卜力制作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迷人,除了宫崎骏作为大师无双的想象力,对故事、人物形象和画面的掌控,还有一个庞大的动画团队精心绘制一帧帧完美的画面。通常每一部都要画10万多张的画稿,《哈尔的移动城堡》时长119分钟,画了14.8万张的画稿。可即便对手工绘画近乎偏执,吉卜力仍遵从动画工业的传统,用到“动画补区间”的操作,也用到计算机辅助制图(CG),也有后期的推、拉、摇、移以节约人工成本。一部电影通常是近百名原画师一两年的工作量,用手工绘画创造一个运动的世界是个艰巨的工程。

GPT-4o新AI图像功能刚上线,社交媒体上便充斥了吉卜力风格的漫画,用户们将现有的图像上传到ChatGPT让聊天机器人以新的风格重绘,一幅幅不亚于专业画师的作品瞬间出现。生成四格或六格漫画易如反掌,还有人用90分钟生成了吉卜力风格的《指环王》宣传片。不只是绘画,创意部分AI也包办了。按照AI绘画的飞速进展,机器搞定一切的梦幻场景很快会来临。既然如此,原画师的工作还保得住吗?

当一众AI创业者和大厂在文生图、文生视频的赛道上竞逐时,起初画师们还固守着职业的骄傲。AI制图不断出现问题,静态的人和物还好,复杂一些的,比如手脚经常画错,对动态事物处理能力也很弱。动画师用AI画画或做动画很难一次完成,要“抽卡”,赌运气。而把图片转视频得转战不同的平台,又是一个体力活,还得充值好几个会员,再抽卡,得到的结果还未必满意。AI虽对画师有所帮助,但绘图过程烦琐,提高的效率也有限。

但所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AI进步神速,画得越来越好,也更懂用户。过去为用电脑绘图,画师首先得学习烦琐的软件语言,还得不断练习务求熟练,其实是把自己异化为机器的一部分。而学习软件的过程,简易的是上培训班,高阶的便是入学深造进入学历教育,最终学到的无非是和机器交流的语言,使自己变为人机对话的翻译。当AI飞速进化,不需要专业的指令,只需简单的会话机器就“懂”了,对话制图、对话编辑,作为“二传手”的翻译自然没了用武之地了。

仅仅是学习绘画软件的文科的确失去了价值。再高阶一些的设计和原画,也会被AI取代。可作为理工科的程序员,难道学习的不也是人机之间的语言吗?假以时日,AI更聪明,其在理工科的能力也将超过绝大多数人,甚至专家学者。当机器全面超过人类,大学里学文学理岂不都竞争不过AI,都得失业。

不由得想起下棋的例子,国际象棋人类下不过IBM的深蓝计算机,围棋下不过谷歌的AlphaGo后,人类难道再也不下象棋、下围棋了?并不是,人和人还在下棋。AI日新月异,各方面领先人类是迟早的事,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再画画、不再写故事、不再拍电影?恰恰相反,人类还将互相捧场、互相欣赏,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反而是种庄稼、盖房子、造汽车这样的简单生产AI将全面承包。当然,AI也能拍摄动画片,但作为群居动物,人类或更愿意与人交往,文科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应该有远见,立足于十年、二十年后的职场,相信那时候文科能力更有价值。 人工智能​吉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