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之阁
作者:卜键
除却动工早、无须拆除等有利条件,修建文津阁遇到的特殊困难也不少。比如地基,清代对内府殿阁的地基要求很严格,为防止塌陷,须在地槽密下“丈丁”(即一丈长的木棍),而开工时已近冬月,塞外严寒,其中艰辛不难想象。依据《清宫热河档案》收录的《热河园内新建文津阁工程奏销黄册》:建筑所用“围场木植银”5222多两,拉运的车脚银就有1386两,至于阁内装饰的楠木等珍稀木材,只能取自山庄的库存或由京师运来;当地也出产一些砖瓦,而不少特殊型号的砖石来自京师,是以有“京运砖块并车脚共银”7002两的记载;工价也是一个大项开支,大木匠、南木匠、石匠、瓦匠、雕匠、镟匠、油漆匠无所不需,近年有琚小飞作了一番研究梳理,可知开销不菲。这份奏销档记载的支出总额为79089两有零,应属北四阁中花销最多的,还不包括从北京运来的宝座、屏风等各种大小物件。如同文渊和文源,文津阁建成后先收藏《古今图书集成》,当年八月即运到,也是皇皇巨著,使新阁派上了用场。
对文津阁本的官方说法是“第四分全书”,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办完,今天可看到一件错讹统计清单。那是该年秋季的统计,详细开列相关馆臣的记过次数,总校王燕绪记过248次,章维桓记过191次,程嘉谟176次,朱钤144次,分校也是一个长长的犯错名单,几乎无人能做到不出错。此类校对处分已比当初大为减轻,不管记过多少,通常都是罚俸三个月,不再叠加。
第四分书完稿,也意味着北四阁的全部告竣。经和珅提议,朝廷举行了一次大表彰,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乾隆帝颁旨:“现在四库馆全书四分告竣,该馆书籍每分三万六千册,卷帙浩繁。自第一分书成后,迄今甫届三年,其二、三、四分俱以次呈进全完,办理尚为迅速。所有总裁、总阅、总纂等俱著交部从优议叙。其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等并著该总裁查明,分别具奏,咨部议叙。”一个皆大欢喜的时刻,谁说和珅不知道收买人心呢?
约一个月后,永瑢等总裁官奏上一份议叙名单:五名提调,赞善韦谦恒拟升翰林院侍读、侍讲,检讨彭元珫拟升中允、赞善,编修关槐、周兴岱优先推升,编修吴裕德因丁忧暂不列入叙;十名总校,中允王燕绪应升讲读,编修朱钤、检讨何思钧优先推升……一一简述在馆时间和业绩,下及于分校、收掌、督催、监造、库掌、库守、誊录、供事,可谓雨露均沾。此也意味着大量誊录和供事的离开,由于开始时有从优选官的承诺,一些人转到“续办三分处”(即南三阁),“其余一概饬令回籍候选”,后来多数也真的得到了安排。
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日,第四分书开始发运承德,分为四拨,每拨间隔十天,仍是由民夫抬运。此事照例要奏明皇上,但在程序上已较运送第二分书有所简化,武英殿负责发放并派员护送,直隶的霸昌道台玉成带人赴京领运,送至古北口,交给热河道台当保接办。由于此前曾发生抛弃书箱和雨雪沾湿等情,直隶总督刘峨特别叮嘱备足“抬夫以及绳扛席片”等项,以免再出麻烦。要说这种事实也不必皇帝亲自选人交办,由经行之地的两个道员接力监运,就办得停停妥妥。刘峨为山东单县人,自幼好读,有贤声,历任宛平知县、顺天府东路同知等。三十七年夏皇太后凤辇前往承德途中山洪暴发,桥梁被冲断,时任永平知府的刘峨站立泥石流中,指挥连夜抢险,使崇庆皇太后得以安全通过。弘历闻知后拊额庆幸,也发现了一个勇于任事的实干家,即升其为通永道,尔后是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四十八年五月直督袁守侗病逝,有旨命刚任巡抚的刘峨接替,此时他已年满花甲,不意升迁骤然提速。刘峨的不搞花架子也带动了属下,运送文津阁本就是一个例子。待一切办妥,刘峨上奏:
兹据霸昌、热河二道禀称:“奉拨四库全书,均已敬谨接替护送,逐程照料。今第四起书籍,于四月二十五日运至热河,面同武英殿委员点交热河总管如数查收,先后并无短少渍湿”等情前来,臣复查无异。
言简意赅,全无虚文。
至此,前四部《四库全书》皆已入阁,由此也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阅读利用率。自雍正继位后,清代诸帝在京师多居于圆明园,遇到年节与一些重要典仪才会回宫。弘历会在文渊阁举办一些活动,但不大可能专门去看书;文源阁的读书条件极佳,弘历居住期间会到阁内读书吗?会到的,不会经常,也很难想象他会用一个上午或下午沉浸于书海中。但弘历会让臣下帮着自己查书,宫禁和御园的《四库全书》也就派上了用场。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弘历表示要看明代金幼孜的《北征录》,军机大臣交给主持排架的总校官陆费墀,很快就在“文源阁全书子部架明陆楫所编《古今说海》内查出”,不光有金幼孜《北征录》一卷,还有“杨荣《北征记》内所载榆木川永乐事实”,夹签进呈。而在避暑山庄就不太一样了,乾隆帝有了更多的闲暇,也会有意放松心情,是以文津阁的利用率最高。可随之也就带来新情况,皇上发现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字词的讹误,也有政治表述的不正确,于是乎麻烦来了。实事求是地说,那应不能算是麻烦,而是一场风暴,首当其冲就是几位总纂官。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