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真谛
作者:薛巍
能闲下来是很多人的梦想,随时能彻底闲下来则是一种难得的能力。莎士比亚第27首十四行诗写道:“劳动使我疲倦了,我急忙上床,来好好安歇我旅途劳顿的四肢;但是,脑子的旅行又随即开场。”
古代人做事情没那么着急,反正多干点、少干点和早点做完、晚点做完的差别也不大。我们错过一班飞机,可能就要晚到一天、耽误一笔大生意。古代人早一天、晚一天出发,大概都要十几天才能到。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说:“时下,人们多以休息为耻,长时间的沉思简直要受良心的谴责了,思考时,手里要拿着表;午膳时,眼睛要盯着证券报。过日子就好比总在‘耽误’事一般。‘随便干什么,总比闲着好’,这原则成了一条勒死人性修养和高尚情趣的绳索……追逐利润的生活总是迫使人们费尽心机,不断伪装,耍尽阴谋,占得先机。要比别人在更短的时间内成事,时下已成为特殊的美德。”
法国思想家蒙田38岁时就决定隐退了,他隐退的目的是想生活得更加悠闲、自在。可他知道,即使辞去公职,也不等于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以为抛开了各种事务,其实只是舍此取彼而已。管理家政的麻烦并不小于管理整个国家。人的心思投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全力以赴。管家政事情虽小,麻烦却不会小”。
怎样才能既不给自己安排做不完的事,又不无所事事?蒙田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在操持家政、读书、行猎等各种活动时,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快乐为宗旨,但防止过度。动起来不能不管不顾,但为了保持活力,也不可以陷入懒散松懈,应该保留必要的事务和活动。即使是做学问,他也是知难而退,“有些知识学了无用,难于掌握,大部分是为世人创立的,应把它们留给为尘世效力的人。至于我自己,我只喜欢有趣、轻松、读了高兴的书,或者让我宽心,并为我处理生死问题提供意见的书”。
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说,他问他的朋友、牛津大学的希腊语教授琼斯每天是否午睡,琼斯回答说:“只要有可能就睡。”“在沙发上睡还是在床上睡?”“床上。”“穿裤子还是脱裤子?”“一般都脱掉。”“睡多久?”“那要看猫什么时候睡醒。”爱泼斯坦感叹能安心长睡是很难得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想休息,但又担心什么都不做会很无聊。这种矛盾似乎是无法解决的。也许唯一已知的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动物是猫。”猫一天能睡20个小时,它们看上去懒洋洋的,但充满活力,懒惰其实是在被疲倦袭击之前就休息的习惯。
休息不只是睡觉或发呆,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在《深度休息》一书中说,只要你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感到放松。“任何事情,只要某个人认为它是休息,那么对他而言就是休息。我们不要太纠结于每天需要休息的精确时长,只要你觉得休息够了,那就是够了。”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