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电网与能源战略
作者:李伟( 胡学浩 )
什么是智能电网
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未来的电网形态,智能电网概念提出的大背景是什么?
胡学浩:上世纪末,美国科学院曾经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果,最后“电力系统”获得了这一殊荣。因为电力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覆盖了整个世纪,有了电力系统才能有其他技术的发展。
这样一个伟大的技术如何在21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能源匮乏与环境保护,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电力系统在新世纪的发展使命。
三联生活周刊:能否简单解释一下智能电网的概念?
( 5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视察埃利斯空军基地的太阳能发电场 )
胡学浩:由于智能电网目前处于开始研究和开发阶段,各国、各研究机构、各设备制造厂家和各电力公司的专家对该术语的确切定义不尽相同。
简单说,智能电网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电力基础设施的高度集成。智能电网就是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原有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形成的新型网络。在我国,正在兴建的特高压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
三联生活周刊:在全球范围内,对未来电网形态的思考和研究是如何展开的?
胡学浩:2000年前后,美国电科院(EPRI),提出了一个“intelli-Grid”的概念,我们将其翻译为“智能电网”。美国前任总统布什上任后,要求美国能源部(DOE)开展电网现代化研究,2003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电网2030》报告,提出了到2030年的远期电力发展规划。这份报告中,并没有对新能源寄予很大希望。2000年新能源在美国的比例为2%,按照规划2020年达到2.8%,非常微小的增长。美国将解决能源的出路压在“核能”上,但是,核聚变发电应用至少还要30~50年的研究才能实现。
后来,虽然布什政府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签字,但他也要求美国在能源规划中,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由此加快了新能源的研究与投资,尤其是风电。2005年,美国提出了“现代电网”(MGI)的概念,研究未来电网的远景。美国智能电网首先从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先进的表计基础设施起步,在用户端装上智能电表,对电器、能源进行自动控制和电力调剂,选择最优的电价时段使用。
这一年,欧洲各国发起成立了智能电网欧洲技术论坛,2006年提出了一份重要报告《欧洲智能电网技术平台:欧洲未来电网的远景和策略》。他们为未来的电网取了一个新的名字——Smart-Grid,没有沿用美国的提法,我国则都翻译成“智能电网”,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三联生活周刊:我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是何时起步的?
胡学浩:从1999年到2000年,清华大学卢强院士就提出了数字化电力系统,它包括许多内容,主要应用之一在数字化变电站上,现在为止,国家电网系统内已经有上百个数字化变电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的研究也比较早,他研究的重点是在配网和配电系统。
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美国和欧洲都稍晚些,但技术的方向一直在往这方面发展。比如,基于大电网远距离传输的测量装置的广域测量系统(PMU/WAMS),能将几千公里外的电网数据测量出来,通过GPS系统定位,传回主控制室。这种PMU装置在全世界应用并不多,美国在2006年时也只有200多台,俄罗斯只有几十台,而我国目前至少已经应用了700台。
在数字化变电站、电力调度系统等方面,我们也比较领先。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调度系统,90年代后,电力部出资,中国电科院和南京自动化研究院进行自主开发,已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全国五级电力调度单位许多都用的是我们自行研发的调度系统。当然该系统与完全智能化调度系统还有一定距离,但已实现了许多功能。智能化不是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需求和技术发展,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相对来说,我国在智能化配电网的发展上较为落后和缓慢,这也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有关,今后需要在配电系统方面加大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力度。
为什么要兴建智能电网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经济复苏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将实施智能电网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美国的动力是什么?
胡学浩:2003年,美国经历了“8·14大停电事件”,多达5000万人受到影响。对事故调查的重要结论之一是,美国电网设施老化。美国电网建设较早,绝大部分设施都有30年左右的历史。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政府更担心电力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的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美国政府与这些大公司都希望将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电网建设上。
此外,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美国所面临的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美国已经等不及“核聚变”发电技术的突破,转而大力发展新能源。2008年,美国风电装机800多万千瓦,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风电国。由于风电等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新一代的电网提供更安全的接入技术。
美国是第一个推广电力市场化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用户就可以享受电力公司提供的分时电价。现在,电力公司可以实行负荷响应。比如,用户房顶上装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不用的时候可以向电力公司输电。电力流和信息流都是双向的,这就需要一个更聪明、灵活的电网体系。
三联生活周刊:对中国来说,智能电网有哪些现实意义?
胡学浩:中国的电力基础设施总体上比美国还要先进,近3年,每年要新增近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的发电设备有一半是最近5年所建。
中国还处于电力高速持续发展的时期,而美、欧、日本负荷值增长很慢。发展智能电网,首先就是要满足需求负荷的增长,而且是快速持续的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和负荷分布不均。我们的电力结构依然是煤电和水电为主,而且煤电与水电资源都在遥远的西北和西南,用电负荷中心在东部,需要远距离输电。这是中国的现实,全世界只有加拿大、巴西等少数几个国家与中国相似。
比如法国80%是核电,电站就建在负荷边上,输电电压等级是400千伏,比我们的500千伏还要低,但已经能够满足使用,未来也能满足。
为了增加输电量、减少线路损耗、减少煤炭运输压力,中国必须兴建特高压输电线路和电网。特高压输电网是未来中国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现在关于特高压技术的争论比较多,作为技术人员,我也不喜欢远距离输电。从技术角度看,负荷和电源越近越安全、越经济。但现在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必须保证从西北、西南安全输送数千万至上亿千瓦甚至几亿千瓦的电力到东部。我们刚刚完成了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并投入运营,所以上马智能电网不但有利于满足电力的供应,还有利于保证电网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还有许多现实意义,如能提高经济性和节约资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开放电力市场、防止能源危机、减少电网的电能损耗、提高供电的电能质量、实现与用户间的互动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等。
三联生活周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因其不稳定性与随机性,对电网造成新的压力。智能电网能否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胡学浩:风能与太阳能光伏都是不稳定能源,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从技术上看,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占到了现有电网10%~20%的时候,就会对电网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去年吉林省装了很多风电机组,去年在电网中发生了一次短路事故,距离故障点100公里以外总量有40万千瓦左右的风电机组接连跳闸。我们分析故障时发现,吉林风电机修建的年代不一,原有风电设备一旦短路,电压为零,有的风力发电机就自动断开。美国新的风力发电设备有“低电压穿越”的能力,电压低时,风力发电机能短暂停住几秒,给电网处理赢得时间,电网可以切掉短路故障,保证电网和发电机安全。新的风力发电机已经使用了这项技术,但老设备没有,这就给电网造成了比较大的隐患。
《可再生能源法》做出了规定,可再生能源并网要全额接收,但是执行起来很困难,包括美国也一样。我国《电力法》也规定了保障电网安全性的原则,一旦出现全网性事故大家全都受损。
欧洲的可再生能源比美国发展更快,尤其是西班牙、德国,新能源并网的问题更突出。按照欧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至少达到20%(不包括大水电),电网必须要能够承受电源的间隙性和随机性,所以欧洲也有很大的动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
技术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我国所发展的智能电网有哪些特征?
胡学浩:第一是“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第二是自愈,具有强大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以及强大的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可以完成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的自我恢复。第三是兼容,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确、合理介入,适应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接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满足多样化的电力需求。第四是经济,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电力交易的有效展开,为用户提供更便宜的电力。第五是集成,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第六是优化,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开发重点有何不同?
胡学浩:国外往往将智能电网的开发重点放在配电网上,主要的考虑是,输电网的格局已基本成型,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配电系统是与用户直接关联的,发展的需求量极大。中国和美国的驱动力最大不同就是,中国要满足需求的持续增长,所以目前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放在输电系统,包括特高压、超高压、高压等电力系统的大量建设,还要保证它们的安全稳定。
此外我们还要重点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接入技术。比如,为了环保要求,电科院附近的回龙观社区每家每户在阳台上放一个烧煤气的壁挂炉,可以做饭也可以取暖。那么,为什么不做一个集中式的发电单元呢?电可以供给居民,产生的尾气可以通过热交换器产生热水,通过水泵送入各家各户。
丹麦、瑞典都是这么做,这叫能源的多级利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丹麦的GDP增加了一倍,但是能源消耗没有变,所有的锅炉、发电装置的余热都被利用起来。
此外,我们也在大力研究储能元件。中国电力的波峰、波谷差距很大,只能通过增加发电机组来满足最大的负荷。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储能元件是重要的部分,它起着调蓄峰谷的作用。为此,电科院在开发液流电池,上海电力公司在开发钠硫电池。
三联生活周刊:在这个新的世纪中,电力技术的发展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
胡学浩:中国产业在发生转型,精细工业、电子工业逐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就要求电力的品质和可靠性越来越高。我们现在说要实现5个“9”,即电力供应保证99.999%,这就意味着平均一个家庭每年只能停电50分钟左右。到2020年,我们可能只允许停电1秒钟,也许就是电灯闪那么一下,可以说几乎不会停电。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更加注重环保与节能。世界能源组织认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能源利用的25%~30%,到世纪末要占到70%~90%。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电力技术的革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