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谱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印谱0( 晚清名士冯士塽辑刻的《玩月草堂印存附百寿图印存》 )

清朝中晚期,文人名士藏印和辑谱的风气很盛,和个人刊行诗文一样,是件风雅的事情。在6月底中国嘉德举行的四季拍卖古籍善本专场中,就有这么一套晚清名士冯士塽辑刻的《玩月草堂印存附百寿图印存》,一至四册为文章,另有自用印300方;五、六册为《百寿图》,大约在光绪三十年(1905)成书,由清末陆宝忠、柴清黎、李勤、冯国璋等名人为他作序。冯士塽在清末也算得上一方名士,他是晚清举人,也是曾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的叔祖父,为现在的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人。2002年诗经村发现14块冯国璋家族雕版,其中就有这位族叔祖冯士塽的顺天乡试硃卷,还有以上清末名人为他《玩月草堂印存》所作序文的雕版。

这套印谱中,《百寿图》部分的序稿经专家考证是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执笔。《百寿图》收集了百枚图章钤印,每方印章一句话,分别出典于“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和其他历代经典名著、名人诗词赋文。而每句话2到16个字,各含一“寿”字,100个寿字就有百种篆法。除了字,还有画,都是传统中国文人画中用来表意明志最常见的松鹤梅菊。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有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连珠形、多边形等。整套印谱收藏完整、数量庞大,却方方钤印都见娴熟刀法和端庄古雅的风神,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篆刻艺术品。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的彭向阳告诉我,这套印谱来自北京这边冯士塽后人的收藏。“据冯家后人向我们提供的资料,他们是在河北老家的房屋坍塌后发现的这套印谱,原印章也基本都在。”彭向阳说,冯士塽不是金石大家,只能算文人治印,地位和晚清印坛六大家——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胡匊邻、吴昌硕、黄牧甫等人相差很远,“但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明清印谱,留存至今的大都是谱在、原印已散轶,像《玩月草堂印存》这样印谱、印章都保存完好的实在不多见,所以收藏价值比较高”。

印谱是汇集古代玺印和篆刻家创作的图籍,往往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除了可以作为研究中国篆刻发展的重要资料,它也是文字学、史学的一条研究途径。目前印谱史研究者基本认同,从史料记载中发现的早期几部印谱出现在12世纪初宋徽宗年间,民间有《集古印格》、《复斋印谱》等,宫廷则有宋徽宗敕令编修的《宣和印谱》。但这些都没有实物存世。明隆庆年间,上海人士顾从德将自己家藏以及少量朋友所集的古玺印辑成六册《顾氏集古印谱》,这是最早的一部用原印钤拓而成的印谱,形制和体例上都成为后世典范,在印谱收藏和研究者中地位极高。1572年顾从德以朱墨钤印了20部,但据印谱史料记载,20年后就很难见到实物了。西泠印社收藏有一套四册的《顾氏集古印谱》,缺官印二册。这套谱曾经是上海篆刻家张鲁庵旧藏,1962年张鲁庵去世后,由他家人捐献给西泠印社。算起来,这套印谱已存世近500年。西泠印社在2000年重新刊印这套印谱的时候,提到民国时期温州印石收藏家谢磊明收藏的一套完整六册本《顾氏集古印谱》价值更高,为海内孤本,但传到他女婿方节庵手中后,经历“文革”动乱,此后下落不明。

印谱归属于金石门类,它在宋代出现时,就和北宋金石学的兴起有关。当时北宋文人都流行收藏古代器物,将器物铭识汇集整理成谱,而在这些古器物图谱之后,他们往往要附上秦汉古印,这是印谱最早的形式。到清代中后期,印谱作为风雅之学在文人名士中间已经相当盛行,一方面供欣赏和收藏,也可以用来保存和研究古代篆刻名家作品,为篆刻者提供临摹、借鉴的蓝本。明万历年间,太仓名士张灏在1617年编集了《承清馆印谱》,其中收有文彭篆刻的19方印章。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之子,他用冻石自篆自刻,开文人刻印风气,使“印”的地位能和诗、书、画并列,在印章流派艺术史上堪称鼻祖。文彭印章实物罕见存世,《承清馆印谱》为文彭篆刻流传后世起了很大作用。张灏是明末复社领袖张溥的伯兄,家学很深,除《承清馆印谱》外,他还编有《学山堂印谱》,曾收藏四册本《顾氏集古印谱》的张鲁庵先生也曾有一套,1962年和家藏的300多部明清印谱、1500多方古印一并捐给了西泠印社。一位古籍拍卖专业人士说,印谱的印行数量一般很少,最多不过几十册,所以历史上很多好版本的印谱都失传了,这就使得留世的印谱越来越珍贵。民初以前出版的印谱一般都有收藏价值,明代的就更加罕见了。明代顾从德的《集古印谱》、清代汪启淑的《集古印存》和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等,都是难寻的珍品。

最珍贵的一类印谱是原印钤盖,其他如木版摹刻、影印,和原印钤盖的相比收藏价值差距很大。顾从德死后,他的子孙也曾以三代努力集成一套《印薮》,但是用木版摹刻的形式印行,就和《顾氏集古印谱》无法并提。原印钤盖印谱中的印章,一般都是名人用过的,可以帮助后世鉴定名家作品真伪。而且这种印谱本身印行时所用的纸张和印泥保存到今天也都有了文物价值。至今拍卖成交价最高的印谱就是一册原印钤盖的皇家印谱,出现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秋季拍卖会上——清康熙御制印玺宝薮,即在收藏界被视为宝物的《康熙宝薮》,当时拍出490多万元。它完好保存了清宫的原装原裱,钤印清晰,成了收藏界用来鉴定康熙御用宝玺真伪的重要依据。2003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套12方“康熙御用田黄玉石印章”,在《康熙宝薮》里面可以找到著录,也因此拍出了高价。

印谱1

2000年以后,印谱在收藏市场上有了更多人关注。西泠印社钤印的一套《赵之谦印谱》,199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价格是1.65万元,4年后再送到嘉德拍,成交价为4.62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出490多万元的《康熙宝薮》,2001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也出现过,当时成交价只有7.92万元。■

印谱2

印谱3

上一篇: 通胀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