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俏到)

为了刺激消费,买车的早就享受了降税。不过很遗憾,按我的收入,买车只需咬咬牙,养车就得勒断裤腰带,还是坐出租车现实。这么一想,就觉得如今的车跟古代的轿是一回事,那玩意儿人人坐得,但想要自主产权,却不太容易。现如今有出租车,过去嘛,自然有出租轿,比如明代。明初建都南京,南方雨多路滑,加之市政建设不科学,街上都是青石板,骑马并不安全。于是“人称自备银,觅两人小轿,出入颇为便”。按明朝规矩,高官才有资格乘轿,四品以下都骑马。结果因为市政建设跟不上,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出租轿成了行行出状元的第361行。到了万历年间,“京师衣食于此者殆万余人,非惟不能禁,亦不必禁也”。当然不能随便禁,涉及万余中下层家庭的生计,处理不好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经济学说,一切社会现象都与经济相关。出租轿的涌现,当然不单因为最初的环境因素,还因为马贵。买不起马,养不起轿,所以出租轿,这跟我打的不买车的道理是相通的。养轿是不用说了,养两个轿夫的成本,显然非寻常人家敢为。要么买马吧,《金瓶梅》中西门庆买过一匹“高头青马”,七八十两银子。但那个琴童要坐出租轿,只需向潘金莲要六分银子。银子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可见两者相差之远。

小说不见得当真,那么看看万历年间的浙人张应俞的记载:“福建陆路一百二十里,抬轿价一钱六分”,便宜时“可降至一钱二分”。按训练有素的轿夫计,一百二十里最少得整整一天吧。再按每人隔天跑一趟,那么单月收入约二两半银子。真是苦力啊。对比之下,《金瓶梅》里那些市内出租轿,收入还真不错。

的确,市内出租轿多有私人产权,属于投资,利润率高。前面跑福建长途的出租轿,应是轿夫役,属被迫打工,自然不赚钱。那是明朝中期以后,乘轿制度松弛,于是在驿站出现轿夫役,即公用出租轿,按每天一钱多的工钱,随意征用。明代有人报告中央,“官府之往来不依勘合、专用飞牌役使之差遣,依恃衙门,惟凭纸票……通之天下莫不皆然”。大意是说:如今有的人没有介绍信,凭个纸条就能动用公家的出租轿,天下官府的作风建设都成问题!原来公车私用还是有传统的。

说到公车私用的问题,不能不提徐霞客。按他自己的记载,崇祯年间他在广西游历,就曾凭借地方官赠送的马牌,随意使用证明信,支使村民为他抬轿赶路,动辄七八个夫役。村里人手不够时,还用“二妇人代舆”,让妇女抬轿。此外村民还要供他吃喝,还得有鱼有肉,“煮蛋献浆”。哎,腐败游之余还得意洋洋写游记,这下留把柄了吧。特别对我来说,在这个三线城市打的还面临着双向选择——如果太近,居然拒载——我不仅自卑,而且想检举。■

出租
上一篇: Size doesn't matter
下一篇: 奶尽,牛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