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的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
作者:谢九从经济总量来看,去年中国GDP首次突破了90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去年同比增长6.6%,增速比2017年放缓0.2个百分点,创下28年来的新低。分季度看,去年一到四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6.8%、6.7%、6.5%和6.4%,逐季降低,预示着今年经济也不乐观,守住6.5%的增速都会有较大压力。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成为去年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大幅提高18.6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致力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提升消费在中国经济的比重,去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6.2%,这一水平已经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去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很多人开始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消费降级”成为中国经济去年的热词。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反而大幅提升,似乎和人们的直观感受并不相符,原因到底何在呢?
去年中国经济的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向消费转型成功,主要是因为去年的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大幅下滑,此消彼长之间导致消费占比上升。去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是贸易顺差大幅收窄18.3%,对全年经济的贡献度为负20%左右。而在2017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度为9%,拉动GDP增长了0.6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出口的大幅萎缩,导致消费占比大幅提升。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投资出现严重萎缩,消费对于GDP的拉动更是一度达到90%左右,显然并不能说明经济已经转向消费型。
从消费自身的增长来看,去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增速比2017年放缓了1.2个百分点。如果抛开出口因素,单独来看消费表现,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跌破10%,也基本上印证了消费萎缩的直观感受。
从去年的进出口来看,由于去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所以出口形势的恶化基本上都早有预期。但从去年全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贸易战的真正影响其实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由于美国对中方的贸易战采取了逐步升级的策略,去年5月份,美方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到了9月份,美方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到2019年1月1日上升至25%,这就使得很多计划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开始在去年抓紧时间,赶在今年1月1日关税升级之前出口到美国。所以去年9月份以来,中方对美方的出口其实并没有因为贸易战而大幅萎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今年的需求,直到去年12月份,中国的进出口开始双双负增长,贸易战的影响才开始真正体现出来。
从2019年来看,由于中美贸易的谈判仍在博弈之中,无论最终达成怎样的结果,2019年的出口形势都不会太乐观,刺激国内消费将是今年中国经济的重点。
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优化市场供给,促进居民消费”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大。优化市场供给、促进居民消费对于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会议指出,因地制宜地促进汽车、家电消费,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智能新型汽车和家电的消费需求。
从投资来看,去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43.8%,比2017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和消费占比上升有些类似,投资对GDP的贡献度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出口下滑带来的跷跷板效应。从投资本身来看,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5.9%,与2017年7.2%的增长相比也是出现了明显萎缩。
在投资的三大主力中,拖后腿的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而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速在去年反而出现了提速,这可能和人们的直观感受略有出入。
去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仅为3.8%,比2017年大幅降低了15.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下降4.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2%,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5.1%,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是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去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之所以大幅放缓,主要是因为在去杠杆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开始控制债务规模,而地方政府一直是基建投资的主力,当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基建投资也就应声而落。除此之外,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清理整顿PPP,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建投资的扩张速度。
不过,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下半年以来,中央已经将基建投资补短板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基建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快速反弹,拉动整体资产投资增速触底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去年1~8月达到全年低点5.3%后,随后几个月逐月反弹,全年投资增速回升至5.9%。
在稳增长压力之下,预计2019年的基础设施投资还会继续加码,不过由此可能会带来两大难题,一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二是基础设施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在不显著提升地方债务规模的前提下,精准补齐基建短板,这将是当前拉动基建投资的最大挑战。
去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9.5%,比2017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在开发商大喊“活下去”的背景下,去年的投资规模反而提速,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不过,在投资增速增长的同时,房地产销售明显放缓,去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2%,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
去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超出预期,并不说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依然火爆,因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通常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2016年国内房价大涨,但是当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只有6.9%,随后两年,2017年和2018年虽然迎来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但是投资增速依然继续上行至7%和9.5%,很大程度上还是2016年房价大涨后带来的惯性作用。随着楼市销售明显入冬,预计今年的开发投资增速会开始放缓,楼市入冬的效应会真正开始体现出来。
去年的制造业投资增长9.5%,比2017年加快4.7个百分点,这个数据也是超出预期。制造业投资之所以出现超预期反弹,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减税,以及对民企放宽市场准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数据显示,去年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7%,比2017年加快了2.7个百分点。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供给侧改革,很多行业在经过近几年的去产能改革之后,产能过剩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产能出清之后,对相关行业的需求开始重新回升。
无论2018年的经济表现如何,终究都已经成为过去,进入2019年,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