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来”和“迟来”的报告
作者:宋晓军2019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两份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报告,即1月15日由美国国防部情报局(DIA)发布的非机密版《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和1月17日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在此期间我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事后我发现,如果把一份“早来”的报告和一份“迟来”的报告放在一起看,也许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先说DIA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为什么是“早来”的。1981年9月,在里根上任美国第40届总统的9个月时,DIA首次发布了非机密版的《苏联军事力量》报告。DIA发布的这份长达100页以单价6.5美元公开出售的报告,在序言中有这样的描述: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我们目睹了苏联军事力量的持续增长,其速度毫无在今后减缓的迹象。同时在报告的最后一节“挑战”中预测说,80年代苏联的军力“无论从绝对角度还是从相对角度来说都比70年代开始时有了长足的增加”。再看1月15日DIA首次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对中国军事力量也不乏类似的描述。我之所以说它是“早来”的报告,是因为无论从核武库、军费开支还是从全球扩张态势上看,2019年的中国与1981年时的苏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推迟了一年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从发布时间上看,“迟来”比较好解释。但是从内容上看,“迟来”的意义在于与2010年奥巴马政府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的描述上的差异。比如在2010年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小标题为“中国”的一节是放在了报告“加强国际合作”的一章中,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让中国参与讨论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也是我们国际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刚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小标题为“中国”的一节是在“当前和将出现对国土的威胁”一章中,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中国寻求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并重新调整该地区的秩序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如果将这两份《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迟来”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将近年来美国渲染的“中国导弹威胁论”集成并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图。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1月2日美国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Patrick Shanahan)在上任第一天对国防部阁僚说过的话。当时他说:即使美国在叙利亚和阿富汗等地打击恐怖分子,但也要记住中国,中国,中国。其实沙纳汉的这番话,很像1981年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在签署了DIA首份《苏联军事力量》报告后的解读。当时他说,报告的公开发布是要让公众了解苏联军力正在超越美国军力的事实进而支持里根政府增加国防开支的决定。由此可以推断,不排除沙纳汉像当年温伯格以苏联为借口一样,是在以中国为借口争取更多的国防开支。但是,特朗普对中国的认知未必就像当年里根对苏联的认知一样。因为在1981年DIA版的《苏联军事力量》报告中称,在1970~1980年苏联把GDP的12%~14%用于军事计划。而2019年DIA版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第21页则显示,从2007~2018年的12年里,中国的国防开支有7年占GDP的1.3%,有4年占GDP的1.2%,只有2009年一年占GDP的1.4%。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还会认可里根“利用美国经济优势的最佳方式是扩张美国军力”的理念并以此主导针对中国的策略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美国眼下和今后如何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在美对华发动贸易战尚未真正收手之前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既定大政方针指导下尽最大努力提高防控能力和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