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餐厅做的菜就是盐帮菜”

作者:驳静

讲述人 :涂克敏

“本地餐厅做的菜就是盐帮菜”0我们1997年刚开业的时候,蜀江春已经如日中天了。它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呢?就是有一回蜀江春的余总来我们小店看,整个餐厅员工都悄悄说,去看看余总长什么样子。

余总会来我们店看,也是因为我们这个80平方米的小店,怎么突然天天排大队,而且做得菜很怪。我不是做这个行业的,我就很自由自在,想怎么做菜就怎么做菜。比如说红萝卜烧鸡、白萝卜烧牛肉,它们是固定搭配。我们是乱的,因为我开发不了菜,客人都要问,你有什么新菜,我们没能力开发新菜,我就自己画一张表,左边一列写荤食,右边一列写蔬菜,然后就连线嘛,连到一起就是个新菜。反正我不懂,也不知道外面做什么,所以我们店里的菜,就有什么抄手烧鸡、牛皮菜烩鱼,听都没听过,反正就乱来,可生意好得不得了。

最受欢迎的是“雨花石牛柳”,就是把块头大的雨花石加热,油洒上去,牛柳直接在桌上就烹调了,那时每桌都要点这个,整个餐厅里烟雾腾腾的。天天乱七八糟地弄。汗蒸剁椒鱼当时也是我们做出来的。以前鱼蒸的时候不放辣椒,我就想大红辣椒红艳艳的,跟鱼放在一起蒸,出来的时候好看,我就给它起名叫汗蒸剁椒鱼。厨房的师傅说,汗蒸不是这个做法,这样我们做不来,我说不行,我就要这样做。

以前还有一个红薯烧鸡,做出来后没有合适的餐具,我就把泡菜罐上面那个帽子拿出来用,客人问这是什么,仔细一看是个泡菜坛。还有一次我看厨师在练刀工,胡萝卜切出很怪的造型,我觉得好看,做到“生焖兔”里吧。然后就有其他餐厅来偷我们的菜谱,被我发现了,我还去找了他们的领导。所以为什么到现在,有人说我们这个菜做得不对、那个菜做得不对,我都不理他们,我说我的菜是江湖菜,意思是,我们店里的菜是自己创新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做,都按川菜24个味型在做。

以前我们这个行业没人能管得了厨师。餐馆老板每天都要陪师傅吃饭喝酒,厨师想来上班就来,想上多久就上多久。我记得有一天下雨,厨师告诉我说他不来上班了,理由是家里没伞。我就在餐馆里规定上下班时间,所有员工平等,老板和员工所有人一起吃工作餐,师傅不准单独吃小炒,上班时间不准喝酒。

这些规矩在当时实在太怪了,厨师们来了之后都觉得规矩太多,现在来看,这些不过是企业发展应该做的基础管理。招不到资深厨师,而且我们也没钱,我就招那些二十多岁的要会不会的年轻厨师。这样的厨师能有多少基本功?来了以后,我就在厨房看他炒菜,看什么菜做得好,我们就卖他的这道菜,什么菜做得不好,我们马上就从菜谱上下架。

有个张师傅,他做烧菜好,比如烧牛肉这样的经典菜,我看他的手法,勾芡之后,色泽不一样,味全部附在上面,这种我是能够看出来的,我就让他多做烧菜。还有个王师傅,他的泡椒兔做得特别好,但是他的仔姜鸭每次拿出去,客人都要求端回来,因为他的鸭子先码淀粉,做出来就不是客人想要的那种新鲜爽口的感觉。我马上就下架这个菜,不卖了。每个师傅只炒他的拿手菜,这样一来,每个师傅看上去都很厉害。我算是把价值两千块的厨师用成了三千四千块的,所以慢慢地我们的厨师变得很有名。有餐厅来我们这里挖人,挖过去又不太行,因为他们没办法像我们这样,是我来规定餐厅卖什么菜,可能今天菜单上的菜和明天的都不一样,这在其他餐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有师傅走了之后又回来的。

“本地餐厅做的菜就是盐帮菜”1现在回想,当年我们在求怪求异上下了挺多功夫。除了菜品,我还自己设计了服务员的制服,让他们再背一个小包。我这个设计是受《快乐大本营》主持人李湘的启发,她在节目里每次都背个包,可服务员不喜欢,他们穿这个觉得自己很怪,都是一出店门立马脱掉。客人最开始注意到我们,很多都是因为这些怪异。那我想,我们一个小店,不求怪求异,谁会注意我们?那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时期,整个社会都在尝试新鲜事物,我们可能恰好迎合了这种风气。

看上去我们乱打一气,实际也有对标餐厅,就是蜀江春嘛,它当时是自贡餐饮界的标杆。它的“一品鸭”“蜀江春包子”是招牌菜,非常出名。那我就研究对手,它有特色菜,我就不用,我的宣传词是“菜单每月一换”;它是师傅带徒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我是老板员工一起吃饭,讲究人人平等。反正它做老传统,我们就做创新。我开餐馆本来就是门外汉,什么都不懂,反而很自由。

这二十多年,我们陆陆续续开过十多家店。蜀江春、盐府人家还有我们的“阿细”,可以说是我们三家撑起这个城市现代盐帮菜的发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先把店开到成都,把盐帮菜做起来。现在,我觉得我也是新人变旧人,年轻人开的网红餐厅又开始颠覆我们了,我们这一代人恐怕还得继续努力。

美食
烹饪技巧
盐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