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沟大饭店
作者:驳静石沟大饭店当然就位于石沟村,毫无疑问,这是本村最大的饭店,上下两层,上面自住,下层营业,包含厨房与餐厅。餐厅8张长条桌并两个包间,一间叫“豪华包”,一间是“普通包”,豪华就豪华在那张硕大的圆桌。老板兼大厨王师傅,人称王二哥,他说起“豪华”还有点不好意思,也确实,除了那张二手大圆桌,别无所有。但是,跨进石沟大饭店的客人没人在意此种简陋,只在乎今天这样没打电话预订、大老远跑到这里能不能吃得上这一顿。
没有预订的客人,如果你来得早,比方说不到11点就到了,急忙忙告诉王师傅,几个人、想点什么,那多半有戏。不过即便食材富余,王师傅也从来不会用那种餐馆常见的热情语调请你坐,你得从他的眼神判断,是否可以放下一颗心。可以这么说,今日离开石沟大饭店,究竟是带着一肚子满足兴尽而返,还是一肚子怨气悻悻而归,在报出来者几人那个瞬间,今日舌尖的命运就已写下。
是的,我在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我们第一次到石沟时,运气不错,赶上了最后几份火爆腰花,同时也见到不少悻悻而归者。去年12月16日,我们第二次到石沟大饭店,就赶了个早,从自贡市区,开车25分钟。进石沟村前这条乡村道路有几个较大的拐弯,当道路重新变直,竹林由厚变薄,右侧开阔起来,出现几个池塘,那就便是了。此时才9点50分,王师傅正在备菜。
猪腰是重头戏,满满两大盆,浸在清水中,等待变成刀下腰花。中国人吃猪腰,得切成腰花,最讲究嫩,嫩的要诀是短,也就是入锅时间越短,腰花越嫩,猛火爆炒最能得神韵。当然,要按王师傅的话来说,他做的腰花客人爱吃,好就好在食材。每天五六点出门采买食材,其中为了当天现杀的猪腰,他得跑三四个市场。客人们几乎都奔着爆炒腰花来的,要供两餐,每天30斤就算是少的。
此刻,王师傅已经架势摆开,斩板上的好戏马上开演。“你看这块腰子,就是上好的。”刘师傅从面盆里捞出一块颜色深沉的,递给我看,说,“颜色鲜亮并不好,那说明血多。这块颜色深一点,猪骚味少,又很厚。”骚味除了来自腺体,还通常来自猪血,屠夫杀猪的时候猪血放得充分,才能有条好腰子,前提是猪生前活泼有劲,活动量大。去味的另一个诀窍是“舍得”,腰子其中一面有一半被腺体和血管覆盖,切除不尽味道就不散,“过年的时候,那一斤腰子就得五六十元,切掉这么多,心痛”。但不能处理干净,清清爽爽,那是它味道出神的先决条件。
“这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嫩的腰花”,当火爆腰花热腾腾地入口,我心里闪过这句话,话出口就觉得没什么说服力,因为这个句式早被用烂掉。还是隔壁桌的食客说得更好,他说:“都是炒腰花,但他这里可以达到半个天花板的程度。”我立刻夹起一块腰花,打算送给摄影师黄宇,当时,他正在拍隔壁桌的一大桌菜。“耽误工作也顾不得了,”我心想,“绝不能让黄宇错过这口腰花,需得在腰花最佳状态时品尝到这一口。”黄宇看到眼前这一筷子也吓了一跳,什么东西大惊小怪,但吃下第一口,眼睛就亮了,我看他甚至迟疑了两秒,大约是在犹豫,要不要抛下相机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吃它两口——他克制住了。等他拍完,腰花早就没了。后来几天,黄宇多次提问,“咱们今天要不再去一趟石沟吧”,或者,“我要是去,我就光点一份腰花,带碗米饭”。未遂。
石沟大饭店没有菜单,菜式就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满满两列,不到20个菜。没标什么“招牌”或“厨师推荐”,食客也晓得,最前面四五个就是必点的。除了火爆腰花,还有香菜牛肉、干煸肥肠、火爆猪肝,再加上一道鳝鱼,是我心目中的“石沟五绝”。都是盐帮菜做法,大火爆炒,趁热出锅,在这里,你得把“趁热吃”替换成“趁烫嘴吃”。
很多餐馆的美味,称不上有秘诀,有的顶多是“讲究”,食材讲究部位,佐料讲究搭配,但我看石沟大饭店的火爆菜,非得用上“秘诀”二字不可。事实上它的秘诀很公开,反正公开了别人也偷不走。比如,我跟在王师傅后面数,腰花下锅到出锅,不会超过7秒,比一般城市餐厅的厨房起码短两秒。这两秒钟短在何处?答案是炉灶里的超级火力。
厨房里一口土灶,看外壁修修补补过,但灶里不是柴火,而是焦炭,它们就堆在厨房里,也堆在屋外山坡上。这些焦炭来自远近知名的“东碳厂”,全名“东新电碳厂”,如今已经式微,但90年代就上市了,是自贡市最早一批上市公司,员工众多,兴盛一时。焦炭燃烧的温度,不是一般燃气可比,王师傅拿温度枪测过,有1200度。除此之外,王师傅把炉膛做得很大,锅也是特制,比一般铁锅厚,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整口锅都热得均匀,不像别的小灶膛,只加热到锅底一点点。受热面积一大,食材更是瞬间烤熟,如此一来,不只蛋白质迅速发生反应变得紧致,油脂和水分都来不及逃脱,都锁在内里。这是王师傅炒出来的腰花如此嫩的原因之一。即便不是腰花,这口锅做出来的红烧肉都格外香美。
“油要放得多啊!”关于红烧肉,王师傅只嘀咕了这一句。这个菜是这几年新上的,跟我们印象中的盐帮菜不大一样,可偏偏远道而来的食客都很喜欢。60斤装的菜油,我看他一下就倒进去三分之一。四四方方大块五花肉在高温油锅里炸,高温瞬间就把蛋白质凝固在肉中,大锅的任务到此就完成了,轮到电锅,切成小块后在电锅慢炖一两个小时。肥肉饱含油脂,没有因为炖煮时间长而失去弹性,看上去有一种特别新的感觉。吃起来当然也是大呼过瘾。
由于不是燃气灶,火力不能调,刘师傅调节火候的方法也很简单:把锅提起来,稍稍远离火苗就是,但锅的温度基本也有1000度。这种高温的火,几乎无人能敌,无可模仿。
后来有上海开连锁餐馆的老板带厨师跑来石沟村学艺,将“石沟五绝”学走四个,肥肠没做,因为他们上海用冷冻肥肠,不新鲜的肥肠做不出那个味,放弃了,只做前四个。据王师傅说,学了新菜后,他们又新开了七八家新店,几个徒弟意得志满,对远在石沟村的师父很是尊敬。“石沟五绝”得其四,也足够在江湖上闯荡一番。
大概由于兼顾与我聊天,腰花切到一半,王师傅说需要赶时间了。他将腰花切得飞快,切到酣处,刀下躺两块,厚薄一致,就可以在上下翻飞中一石二鸟,观者感到畅快淋漓。又见他处置黄鳝,功力不凡。对付黄鳝这种滑溜的玩意儿,得先摔,摔晕过去才好上手,擒住脑袋,拇指抠进腮帮子,这就算拿稳了,翻转露出肚皮,黄鳝最黄就黄在此处,刘师傅右手扣把小尖刀,刺到颈处,立刻往下划,连带肚肠、血一起甩脱,这只是第一招。下一招是去骨,同一把小尖刀,一割一蹬,再用力拉扯,骨头脱落,这样再看,发现黄鳝真是没什么肉,或者说,它的肉格外紧致,去骨去肠之后,看上去剩下一张皮,实际是肉质紧紧贴在皮上,这才是野生好黄鳝。
吃黄鳝还是得野生,刘师傅一眼就能看出是否野生。野生黄鳝尾巴很细,脑袋很尖,肚子上那种黄,养殖的不会有,有人搞小聪明,给黄鳝喂某种饲料,催使肚子显黄,那也好辨别,因为皮上纹路会走样。等他开始剖杀,那是否野生,特征更是鲜明,就看肠子,越细越好,证明它没吃过什么东西。野黄鳝去市场上买?开玩笑,得“私人定制”,专门找几个抓黄鳝的,数量也不定,有时二三十斤,有时才十多斤。
整治鳝鱼,王师傅真是一把好手,那是10年送鱼杀鱼练下的基础。19年前,刘师傅终于下决心开个小餐馆,因为女儿要上艺校,他的工资不够用了。在这之前,他在厂里上班,更重要的是他是个送鱼的,给东碳厂招待所送鱼,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兼为其杀鱼。一送就是七八年。七八年当中,要说在招待所大师傅那里偷学点技术,那是肯定有的,但从来不开问,只偷偷打量。鱼杀完,偶尔也打扫打扫卫生,帮着择个菜,时间一长,该学的都学在心里。
石沟大饭店本世纪初就开起来后,主要客人就是东碳厂员工,当他们想打打牙祭,就来小刘这里吃一顿。一开始,没做今天这些受欢迎的菜,都是家常小菜,腰花倒一直有,最早就采买两个三个,客人少,采买就少,猪腰子不能冻,冻过后失去弹性,嘴巴再迟钝的客人,也能发觉不对劲。20年来,刘师傅一条冷冻过的猪腰子都没卖过。后来厂子大裁员,他这家开在村子里的饭馆丢失重要客源。
生意后来一度清淡。直到有一天,刘师傅的女儿过生日,那个日子他记得格外清楚,2016年4月9号,女儿请单位同事来吃生日饭,一桌13个人,其中一个同事发了个微信朋友圈,大概是说,这个餐馆这么好吃。第二天就有人打电话到刘师傅手机,问他能不能订个位。这种电话就这样一直接到今天。到如今这种网红餐馆当道的时代,刘师傅苦心经营近20年的小餐馆,也被冠上什么“山野网红”的名号,上了不少自贡美食榜单。就像江湖上盛传“北乔峰,南慕容”,榜上有名的馆子,保不齐就是个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慕容复。
我们从备菜开始看,知道王二哥的名不虚传,光是那道腰花就把我们征服。王师傅做菜20年,肚子里有的是奇闻轶事,他偏爱讲的故事有这样几个。
一个属于延安小伙子,22岁,到自贡后,从火车站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了石沟。说自己本来也是开餐馆的,可生意不好做,想出来找点特色。王师傅看他太年轻,就让他在门口先坐。私下里留心,看他坐在人进进出出的门口干点啥,“我就考他智商够不够,看我搞不赢(很忙的意思)的时候帮不帮个忙,可我就看他坐在那。说来拜师,连这一点脑子都不会动”。后来空下来,王师傅告诉他一句话:“开餐馆没有什么特色不特色,食材用好了就是特色。”
一个属于无锡的老板,也是做餐饮的,坐飞机到成都,叫了个出租车直接开到这里,到的时候都半夜3点多了。他加上司机,两个人,点了7个菜,吃得都回不去了。一般客人打电话来,没菜了,王师傅就跟他实话实说,劝他别白跑一趟,“有那种人,不上门亲自看一下不信邪,几百里跑过来亲自看一眼。无锡老板就是这种,但他运气好,3点多到,还能做出7个菜来”。
一个属于成都老板。除了春节三天,王师傅全年无休,但今年5月4号,他破天荒休了一天,去了趟成都。成都有个老板喊他合作。王师傅守在石沟村,原本哪里都不打算去,上海的徒弟喊他去上海,他拒绝了。成都他微微动了心,去那个地方参观考察,“特别牛,位置特别好,4栋房子,太高端了。我说算了算了,不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