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在中国:短暂、剧烈又刺激
作者:张星云(顶图手绘:陈昕)
每当我面对桌上堆积如山的辣椒或者各式各样的红油时,我就感叹,中国人是何等地嗜辣呀。
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味道,“辣味”其实并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疼痛。人在吃辣时,辣椒素会激活痛觉受体,从而欺骗大脑使其以为身体正处于危险当中,进而释放用于止痛的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
就是这样一种疼觉,却在400年里被中国人做出了无尽花样,配以无数储存、烹饪、食用方式,并最终使得以川菜为代表的辣菜风靡全国。
辣椒从南美传入中国的最初100年,只被当作观赏植物,直到清康熙年间,才被食盐匮乏的贵州土苗食用,以代替食盐。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土壤,在中国大多数地方收获期长达半年,口味又重,拿来下饭,在南方山区贫农中受到欢迎,辣椒得以迅速在中国西南各省传播。
不过直到清末,辣椒一直无法突破“穷人副食”的阶级烙印,难登大雅之堂,其流传的人群仅限于乡村庶民,城里的饮食罕有辣味。至于贵族和世家,更不屑于尝试这种“低贱”的味道。
然而辣在中国真正地流行是近40年来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自由流动,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数以亿计的移民进入城市,城市食辣文化逐渐形成。中国也迎来了食品工业化时代,辣椒在其中颇受重视,因为它能覆盖质量不好食材较差的口味,也能使菜品以低廉的价格占据市场。传统川菜、大麻大辣的重庆江湖菜等就此成为近20年中国最流行的菜式,尤其是麻辣烫、火锅的流行,代表着辣甚至正在代替厨艺,一份底料以外,其他涮品不是冷冻品就是四季皆有的蔬菜,厨师的参与度被降到了最低。以辣条、辣豆、辣鸭脚为代表的辣味休闲零食也在崛起,并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成为新兴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共同吃辣逐渐成为城市饮食文化中一种与共同饮酒相似的社交行为,在炫耀自我忍耐痛苦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对自我伤害产生的共情来获得同伴的信任,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
历经400年的历史,如今的辣椒已经剥离原本贫农食物的底色,成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标志性食物,并最终形成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食辣文化隐喻。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见众人皆敛声屏气,唯有王熙凤洒脱放荡,贾母笑说她是“凤辣子”,用辣椒隐喻王熙凤爽朗、果断、狠毒的性格,同时也有风流、美丽的暗示。而当时间转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唱响“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时,辣椒的隐喻已经由略带贬义转向略带褒义。
所以,中国是最能吃辣的国家吗?辣椒是如何席卷中国的?人们又是如何将这本只是产生痛觉的植物幻化出不同滋味,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典型味道呢?
(参考资料:《中国食辣史》,曹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