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之痛

作者:薛巍

触不可及之痛0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有时会下意识地摸自己的下巴。不仅如此,英国广播公司一篇报道说,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摸自己的脸,一项调查发现医科生每小时摸自己的脸不少于23次,大概是因为这种动作有某种舒缓抚慰的作用,能帮助控制情绪和延长注意力时长。

我们对触摸行为过于习以为常,以至于低估了它的重要性。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指出:“一个人耳聋失明,或完全失去嗅觉味觉,可以度过一生,但若失去皮肤机能,则根本无法生存。”

地理学家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中说,我们的触觉异常敏锐,“仅用手指触摸纸、花瓣和抛光木,就可以感觉到温度和质地的微妙变化”。而触觉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保持其敏感性,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当感觉意外损失时,我们才认识到触觉的价值,比如戴着笨重手套开车时,或者试图用冻僵的手指系鞋带,以及果酱偶然被抹在手指上时。果酱在手指上,我们便无法触感世界。

触摸会让我们感到温暖、舒适。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温暖的偏爱是天生的。中国人赞美女孩,可能把她喻为“温润如玉”。但对触觉的感受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对希腊人来说,将女孩比作“冷水”才是更好的赞美。

段先生说,我们去美术馆获得满意的视觉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是纯粹的视觉体验,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很快就会无聊。比如约翰·康斯特勃的著名绘画《跳马》,站在它面前,观众能感觉到木栅栏的温暖、土地的湿软、杂草和野花的柔软纠缠,以及暗水滑过隐藏暗礁的清凉。

贵重的东西一般都轻易不让人摸,因为被触摸后会留下印痕、造成磨损。有些东西的触感我们可以想象,比如皮质的座椅、光滑的陶瓷、冰冷的金属,但名画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有这种经历的人非常少。2012年,一个小偷从雅典的国家美术馆盗走了三幅画,包括一幅16世纪的素描和一幅毕加索的作品。希腊警方后来找回了这三幅画,偷画的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

在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警方把这些画摆在玻璃台子上,那幅毕加索的画滑落到地上,一位工作人员徒手把它捡了起来。这幅画掉到地上后可能会被摔裂,工作人员的手接触到它可能会破坏它的颜料,肯定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美国艺术评论家苏菲·海根尼说,名画被触摸、受到毁损也没什么,“有很多值钱的东西都是可以使用和触摸的:体育纪念品、古家具、乐器、奢侈的手表和包。但展示中的艺术品只能看、不能摸。它们可能很脆弱,需要多加保护才能流传下去。艺术品被盗、掉落后被捡起时,它们变成了平常的东西,被若无其事地拿起。我们现在跟艺术品的相遇都毫无波澜,艺术品被放在玻璃后面,只能远观。很多艺术品我们连看都看不到,因为太贵重,藏家要把它们放在恒温的保管库里。但艺术品在被盗时,它受到珍视的状态被打破,也许有人把它拿走,放在了电视机旁边或厨房的墙上。绘画本来就会褪色,也许我们不必太把它们当回事,让它们作为短暂的物品存在着”。

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的优秀学员 芳华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芳华是这次训练营的学员,同时也是我的同行——她也是一位主持人。她的音色宽厚、气息扎实、吐字清晰,很容易被她的表达所吸引。但出于更高的期待,我会期望她多挑战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更多变的技巧处理文章,突破自己的表达舒适区。

生活圆桌
文化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