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怕是一个人过年,也要好好吃饭
作者:吴琪由于疫情又开始严重,今年很多人可能都没办法回家,像之前一样和家人团聚。
本期发稿主编吴琪老师谈到,为什么我们把这一期年货刊的主题叫作“年里美味”。因为这个时候,一碗年夜饭的意味依然很重。主笔丘濂认为,在所有的饮食形式中,年夜饭代表的含义最深。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传统社会承载了大家对于家庭、亲情的寄托。(《一年最重要的那桌美味》)
由于中国地域之广,北方和南方习俗各不相同。所以在这一期杂志中,我们有六位记者分别去探访五大类美食,每一个人都跨越了两三个省份的地域,还有每个省份非常具体的一些微小的地方。这也是周刊的特点——我们更想通过美食,看到一些老的传统,来了解一个地域饮食文化,食材的特殊性以及烹饪美食的人背后的故事。
记者薛芃专门负责去吃牛羊肉。牛肉背后的中华饮食的文化有自己的流派,但在中国,牛肉羊肉具体有哪些讲究(《烹牛宰羊,原始的肉食美学》)?海南人又是如何吃羊肉的(《椰子树下食羊记》)?大家可以在文章中得到答案。
记者王珊吃了各种各样的面食,从山西一直吃到桂林(《桂林:米粉里的记忆与乡愁》),再到南宁(《南宁水街:一条老街里的烟火味道》),最后吃到苏州,带大家到以米为主食的地方,在《苏州面与米:丰盛、饱满与细致》中会介绍江南面食怎么做,浇头有什么讲究。
记者艾江涛从禽类下手,写中国人怎么吃鸡鸭鹅(《鹅行广东:乡土与烟火》《三分天下的广州白切鸡》《鸭都,历史中的美食日常》)和乳鸽(《乳鸽的1+N种吃法》)。
《去寺院吃素》是记者王梓辉吃素食的体验。黑麦是我们的美食专家,一路沿着东海往南,把去浙江和福建去吃海鲜的故事写到了《沿东海,一路向南》中。
这次美食刊有两百多页,全部都是美食。大家不仅能从这么多美食中感受到国家地大物博,习俗源远流长,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大家还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幸福感。
也许今年你无法跨越地域,和家里人面对面过上一个团圆年,但是能有这样一份对年夜饭的念想,有一份盼着年夜饭的慰藉。希望你无论在哪里,哪怕是一个人过年,也要好好吃饭。
编辑/胡艺玮 剪辑/胡艺玮 设计/侯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