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社交时代,你还适应吗?
作者:曾焱你知道 :-) 和 :-( 的由来吗?曾焱老师在音频分享了这个好笑的乌龙事件,不宜剧透,快去听吧!
从日本的颜文字到宠物表情包,从自制动图再到微信8.0更为生动的表情符,近40年来,表情符号如何占领了全世界,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交流语境,是本期周刊想要探讨的内容。
记者陈璐在《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语言》中,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人类语言学教授马塞尔·达内西做了深入访谈。在《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书中,达内西回顾了表情符号产生的过程,它在人类图像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对“表情包是否会取代文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主笔张星云的《图像社交改变了什么》写到了风靡全球的“Instagram风格”(ins风)。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网红脸,网红店,网红滤镜……在现实生活中被别人承认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网络世界却好像很容易。
安妮采访了专门以拆穿网红背后真相为乐趣的G僧东,他的视频 “每年,小红书里有一百万人在酒店拍网红照片”和“冰天雪地比基尼,停车场里凹造型”引爆全网。G僧东说,人们现在太看重朋友圈里的“展示面”,就是展示给别人看的那一面,于是不知不觉把自己的生活过成给别人看的生活。(《“拆套专家”G僧东》)
明明知道这些展示面都是不真实的,滤镜后的颜值都是假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点赞?当我们日益习惯了选择图像社交,相比选择传统的社交手段,比如咖啡馆的面对面,公园散步,这背后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又是什么?记者孙若茜采访了北师大心理学系的许燕教授,读一读这篇文章,也许能对我们认识滤镜背后的真实,认识滤镜背后的人有所启发。(《为什么明知道是假的,我们还点赞?》)
在封面报道之外,曾焱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以下几篇文章,刘怡的《特朗普时代的混乱终局》对于美国新旧总统交接前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未来走向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
记者张从志和张洁琼一起关注了北方的疫情。从去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在北方多地都有局部复燃之势。虽然各地都有检测隔离等层层设防,病毒还是在农村和城市的薄弱地带寻找到了传播的空间。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更加复杂的挑战,疫情未来的走向如何?请看他们的报道。(《北方疫情:邻人之火的蔓延》)
在阅读《一个理想主义“做题者”的坠落》时,曾焱老师感到痛惜又困惑。2020年12月15号早晨,北京交通大学大三学生吴磊从宿舍楼跳下来。他自杀前留下的遗书,让人们看见这么年轻的孩子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让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从各方面看来精神并不空虚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决绝地放弃生命呢?报道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答案,但是它至少能让我们去关注类似的年轻群体,去思考一些从前可能会忽略的教育问题。
完整目录
| 封面故事 |
图像社交改变了什么?(张星云)
图像的诱惑(陈璐)
你有“容貌焦虑”吗?(杨聃)
“拆套专家”G僧东(安妮)
为什么明知道是假的,我们还点赞?(孙若茜)
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薛巍)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语言(陈璐)
表情包演变史(张佳婧 王睿衡)
在“兔斯基”一夜成名后(陈璐)
不同世界的表情(孙欣)
赛博朋克、无人岛与“第二人生”社交(安妮)
| 社会 |
时事:特朗普时代的混乱终局(刘怡)
热点:北方疫情:邻人之火的蔓延(张从志 张洁琼)
调查:一个理想主义“做题者”的坠落(印柏同)
调查:两次成“老赖”:9岁女孩的幸与不幸(吴淑斌)
指挥吕嘉:当我们纪念贝多芬时,我们在纪念什么?(李菁)
| 经济 |
市场分析:中国的新能源车能够弯道超车吗?(谢九)
| 文化 |
话题:25年过去,单身的BJ还好吗?(李孟苏)
话题:微缩人生(陈赛)
戏剧:舞蹈的可能性(安妮)
电视:《无耻之徒》终季:失序中的有序(张月寒)
| 专栏 |
邢海洋:冷冬中的涨价压力
袁越:新冠疫苗何时见效?
张斌:作为失败者的骚乱者
宋晓军:美国防高官为何都拿F-35说事儿?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编辑/灰灰 剪辑/张昊 设计/侯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