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张宇
谣言
车厘子不能多吃,吃多了可能会中毒。
真相
有网络传言声称,车厘子吃多了会导致铁中毒和氰化物中毒。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车厘子实际上是樱桃的一种,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智利等美洲国家,因其鲜艳的色泽、厚实的果肉和超高的甜度,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国的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已有种植。作为水果的一种,车厘子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例如,每100克果肉中铁元素的含量大致为0.36毫克,与国产樱桃的铁元素含量(0.4毫克/100克)较为接近。其维生素C含量为每100克果肉7毫克,远低于橙子、木瓜、草莓、猕猴桃、鲜枣等水果。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即便一次性大量食用车厘子,也并不会摄入太多的铁元素。更何况,其所含的铁元素为不易于吸收的植物性铁(非血红素铁),因此并不会导致铁中毒。

提起氰化物,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具有致命毒性的氰化钾。实际上包括车厘子在内的各种水果的可食用部分都不含有此类物质,只是在某些水果的种子中有微量存在。因此,大量食用车厘子不会导致中毒。

尽管车厘子味道鲜美,但也需要控制摄入总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日水果的推荐摄入量为200~350克,而青少年每日水果的推荐摄入量为200~300克。吃得过少或过多,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经常大量食用水果,不仅可能造成糖分过量摄入,还会占据胃部空间,影响正餐食用量。
谣言
流感只有在冬季才会发生。

真相
流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各个季节都会流行。

每年冬春季节,我国部分地区以发热、咳嗽、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增多,其中一部分人经过诊断确诊为流感。因而,很多人以为,流感病毒只有在冬季才会传播。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中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的种类较多,其中以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在我国则主要以甲型流感病毒最为常见。

对于流感病毒,所有人均属易感人群,且一年四季流感都可能会出现。那么,为何流感在冬、春季更为多见呢?这与流感的传播方式和其他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温度、湿度和人群聚集,以及人群免疫力等。冬、春两季,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而且此时,人们的呼吸道黏膜更为脆弱,极易被病毒侵袭。流感流行季过后,流感病毒的传播率会下降,但不会消失,而是转为极低水平的流行。在我国南方省份,一些年份还会出现夏季流感高发。比如,在历史上曾出现过6—7月流感流行的情况。
谣言
熬夜看吃播会导致胆结石。
真相
长期熬夜会影响健康,但并不会直接增加罹患胆结石的风险。
此谣言认为,一些年轻人因担心晚上进食会发胖,但又苦于对美食的渴望,所以养成了看吃播的习惯。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主播食用美食的画面会形成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诱使大脑发出相关指令加速胃肠分泌消化液并加速胃肠蠕动,其中就包括导致胆汁的合成。而分泌的胆汁,由于没有用武之地而存在于胆囊中并浓缩成结石。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则是弄错了结石的成因。
顾名思义,胆结石是发生在人体胆囊和胆管内的结石,又被称为“胆石症”。胆结石的成分是胆固醇,其成因相对复杂,目前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当胆汁分泌出现紊乱,或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时,会出现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外界环境的刺激,比如食物本身和食物散发的香气,甚至食物的图片或视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影响食欲的作用。感受器官在接收到相关信号后,也会刺激口腔分泌唾液、胃肠分泌消化液,甚至促进胃肠蠕动,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较为轻微的。而且,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效果会越来越弱。此外,胆汁的分泌并不完全受进食影响。在非进食阶段,胆汁也是正常分泌的。多余的胆汁通常会储存在胆囊中备用。也就是说,观看吃播视频并不会对胆汁的合成与应用造成过多的影响,因而也就不会导致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过多而诱发结晶现象。
但是,长期熬夜的行为,或者不适宜的禁食行为(如早晚餐禁食),以及习惯性的高油脂饮食,会增加罹患胆结石的风险。尽管熬夜刷吃播视频并不会导致胆囊结石,但也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大家要合理休息,避免熬夜。
谣言
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就可降解,所以可以随意丢弃。
真相
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非常苛刻,降解速度很慢,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
自诞生以来,塑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塑料垃圾往往不能自然分解,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系。尤其是近年来微塑颗粒污染对健康造成影响的话题,引发了科学界对微塑颗粒污染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可降解塑料(也被称为“可环境降解塑料”)是指一类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微生物作用、光照、水分、氧气等),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甲烷或生物质等小分子物质)的塑料。可降解塑料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
尽管如此,可降解塑料的降解也需要在一些特定因素的参与下才能完成。环境降解塑料的过程主要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的主要降解过程相互间均需具有增效、协同和连贯作用。根据降解方式的不同,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光降解型塑料、生物降解型塑料、光/氧化/生物全面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热塑性淀粉树脂降解塑料等。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塑料所需要的降解条件也不尽相同,通常需要特定的降解条件才能实现降解。以常见的聚乳酸可降解塑料(PLA)为例,PLA 要在工业堆肥环境中,例如在高温(50℃以上)、高湿度以及特定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实现降解。截至目前,尚无一种可降解塑料能够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快速降解。还以PLA为例,在自然环境中,例如海洋、土壤或者普通垃圾填埋场中,PLA 的降解速度几乎和传统塑料一样缓慢。从这个角度而言,可降解塑料仍应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否则仍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